本文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展开,聚焦当下汽车领域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现象,分析其危害、根源,并提出整治建议,阐述了政府举措对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壁垒,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特别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回顾相关历程,从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防止“内卷式”竞争,到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再到如今这一内容被郑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以看出“内卷式”竞争现象已经成为业内高度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当下,汽车领域的“内卷式”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春节假期结束后,汽车行业新一轮价格战全面打响。据乘联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2月,共有28款车型参与降价,其中新能源车型就达到了20款。在前两个月的时间里,国内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平均幅度达到了3万元。
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它能够刺激市场需求,加速汽车的普及。然而,随着产品价格持续被压缩,车企的利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都受到了严重的挤压,这对行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公开数据表明,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并且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整体工业利润率水平。这种情况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上游供应商因为车企付款周期延长而面临现金流压力,下游经销商则由于销量下滑和利润压缩而面临着艰难的挑战。
“内卷式”竞争本质上是一种同质化的低效竞争,它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一方面,长期的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会削弱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使得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方面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过度营销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的信任,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和长远发展。
“内卷式”竞争在当前车市盛行,其根源是地方政府、企业、市场等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部分企业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企图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热门”产业,导致区域间产业布局同质化、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内卷式”竞争的程度。
因此,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需要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综合施策、协同推进。要强化市场监管,引导企业行为,逐步构建良性竞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实现从“内卷”到“竞合”的转变。
汽车企业应该坚持底层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当前电动智能化的浪潮下,通过突破核心技术、推出差异化产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对于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将有助于恢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优势企业健康发展,推动行业朝着高质量、高效率、高创新的方向迈进。
本文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整治“内卷式”竞争展开,以汽车行业为例,剖析了“内卷式”竞争的现状、危害和根源,强调各方需协同整治,企业应创新发展,政府举措将助力汽车行业恢复公平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