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花粉成“烟”:治理难题与解决之道 北京花粉成“烟”,城市治理如何破局?

本文围绕北京入春升温后花粉浓度受关注,花粉成“烟”这一现象展开,阐述了其背后的原因、应对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城市治理的举措和未来的解决方向。

入春之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北京的花粉浓度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在社交媒体上,天坛圆柏在风拂过时“冒出”黄烟的视频疯狂刷屏。不管是不是花粉过敏人群,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花粉成“烟”这种情况到底该如何治理。

北京花粉成“烟”:治理难题与解决之道 北京花粉成“烟”,城市治理如何破局?

事实上,花粉成“烟”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难题。而气候变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起,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1摄氏度。这一变化带来了两个显著影响:一方面,植物的授粉时间提前了;另一方面,花粉季的持续时间也变长了。除此之外,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生长和花粉产生有着直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花粉的致敏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每天一开门就能看到满眼的绿色,确实是让人心情愉悦的日常。但这也意味着我们接触到的植物物种越来越多。此前就有专家指出,“在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过程中,我们对花粉等原本无害的物质,也产生了免疫反应。”面对那些“冒烟”的树,有人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嚷嚷着“都砍掉算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要求多少有些情绪化。就拿圆柏来说,先不说“苍松翠柏”背后蕴含的深厚人文价值,单从树木本身来讲,它作为本土树种,枝叶十分密实,而且四季常青,对北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着很好的适应性。长期以来,圆柏可是改善北方城市冬日景观的“大功臣”,同时它还能净化空气、减少噪声、保持水土,作用可大着呢。近年来,根据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以及广大市民的呼声,《北京市主要林木目录》进行了多次修订,刺柏属(含圆柏属)已经被删除。然而,我们必须清楚,树木的生长需要很长的周期,几百万株的存量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替换。更重要的是,在北京,不同季节的花粉“主角”会发生变化。和榆树、柳树、杨树、柏树等常见树木的花粉相比,灰藜和葎草等草本植物的花粉过敏阳性率其实更高。要是发现一种过敏原就要立刻把它灭掉,那这种“斩草除根”的做法所造成的恶劣生态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花粉过敏带来的影响。城市治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正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特别是随着精细化成为北京城市治理的主旋律,很多过去被忽视甚至觉得“不值一提”的事项,如今都成了重要议题。花粉问题的凸显,再次提醒我们,城市治理的视角还需要不断缩小、聚焦。目前,北京城区公园及主要林区绿地正在采取修剪花枝、洒水喷淋、地面湿化等措施,以此来减少花粉飘散量。科研单位也在积极探索选育无粉或少花粉的植物品种,从根源上降低花粉数量。从长远来看,户外经济正蓬勃兴起,春日赏花、秋来观叶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环境的期待不再仅仅是“看着很美”,对舒适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精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系统规划。比如,加强科普宣传,让市民了解花粉扩散的原理,学会有效的防护方法;做好花粉预报工作,提前标注花粉高浓度区域,并推荐避让路线。说到底,我们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步降低花粉问题的影响。在面对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等共同课题时,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非常重要。我们要少一些简单武断的做法,多一些对自然的尊重和合理的优化,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本文指出北京入春后花粉成“烟”受关注,其成因与气候变化相关。面对花粉问题,不能简单砍树,因为树木有生态价值且存量替换难。北京正采取多种措施治理花粉问题,未来需系统规划,同时强调面对环境问题要保持科学理性态度。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595.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