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新郑市在黄帝拜祖大典期间与影视行业领军人物的专题会谈展开,介绍了新郑市依托黄帝文化发展影视产业的规划,业界嘉宾的建议,以及政企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圈的举措,展示了新郑市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影视产业强市跨越的决心。
在3月30日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一场与影视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盛会在新郑市拉开帷幕。由河南广电教育科技公司精心统筹,华鼎奖主席王海歌、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霍猛、知名歌手李佳霖、中国星集团代表袁建欣等一众影视行业的领军人物,受邀来到新郑参加黄帝拜祖大典。期间,他们与新郑市委书记马宏伟、副市长王晓莹等市领导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会谈。在这场会谈中,大家围绕影视及短剧产业的创新发展展开了深入且热烈的交流,共同为擦亮黄帝文化这张闪亮的名片、构建充满活力的城市影视生态凝聚起了广泛的共识。
文化底蕴筑基 擘画影视产业宏伟蓝图
新郑市,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黄帝故里,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新郑市一直积极探索“文化 + 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在此次会谈中,市委书记马宏伟深刻指出:“黄帝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所在,更是新郑发展影视产业独一无二的优势。我们将紧紧抓住政策引导、场景赋能、技术驱动这三个关键抓手,全力构建一个涵盖创作、拍摄、制作、发行的全产业链条。尤其要重点培育短剧等新兴业态,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强大的产业动能。”副市长王晓莹也同步介绍道,新郑市已经正式启动了影视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未来,将在园区建设、人才引育、项目孵化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致力于打造中原地区的影视文化高地。
业界献策 共探“内容 + 技术”双轮驱动之道
与会的各位嘉宾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纷纷为新郑市的影视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华鼎奖主席王海歌着重强调了“文化IP的现代转化”。他建议新郑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黄帝故里、郑韩故城等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转化为丰富的影视创作资源。同时,借助澳莱坞的丰厚资源,积极促进世界电影产业大会等国际性活动落地新郑,提升新郑在国际影视领域的影响力。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霍猛提出了“深耕本土叙事”的建议。他认为可以设立历史题材创作专项,联合学者与编剧团队,开发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厚度,又具备强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歌手李佳霖则聚焦于“影视音乐跨界联动”,他提出将黄帝乐舞、中原古乐融入影视创作中,积极探索音乐短剧等创新形式,为影视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星集团代表袁建欣从产业前沿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短剧市场正迎来爆发期。他建议新郑市积极布局“内容 + 流量”的新赛道,引入AI编剧、虚拟拍摄等先进技术,提升制作效率。同时,搭建短剧创投平台,孵化更多优质项目。河南广电教育科技公司运营总监徐宁透露,此次会谈将作为一个重要契机,促进新郑市与港澳头部影视文化资源实现双向奔赴。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业运营的方式,实现共赢发展。公司拟邀请新郑市政府领导班子带队前往澳门华鼎奖总部、香港中国星集团总部等进行考察洽谈。
政企协同 构建产业生态圈
新郑市政府方面明确表示,将提供场地支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影视企业落户新郑。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扶持本土创作,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河南广电教育科技公司教育部主任王超、短剧演员项目负责人马华、短剧项目艺术总监伦伟嘉也表示,将充分发挥河南广电的资源优势,结合新郑市的地域优势,未来把河南广电大象短剧演员教育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精品短剧计划与新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打造一个具有“影视 + 文旅”特色的全产业链条基地。
此次意义重大的会谈以黄帝拜祖大典为纽带,充分彰显了新郑市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坚定战略决心。与会的各方均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助力新郑市从文化资源大市成功向影视产业强市跨越,为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新闻背景】
新郑市作为黄帝故里,近年来一直依托黄帝拜祖大典等重要文化IP,持续推动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在2024年,全市影视产业规模成功突破10亿元,《故里春秋》等本土作品荣获省级文艺奖项。此次会谈聚焦影视与短剧新赛道,标志着新郑市的文化产业正式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新郑市在黄帝拜祖大典期间与影视行业领军人物会谈,探讨影视及短剧产业发展。新郑依托黄帝文化,有明确产业规划,业界嘉宾提出多方面建议,政企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圈。此次会谈彰显新郑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决心,将助力其从文化资源大市迈向影视产业强市,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