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开,详细阐述了山东在此次年会上的表现,包括山东硬科技在新赛道的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以及跨区域科创交流合作的举措,展现了山东从传统工业基地向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的跃升。
“智汇京华,齐鲁有约”。在2025年3月27日至31日期间,备受瞩目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盛大举行。在这届论坛年会的128场活动里,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等前沿科技关键词高频出现,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合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山东,作为我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三的经济大省,在此次论坛年会期间,展现出了从传统工业基地向新质生产力策源地跃升的崭新面貌,同时也呈现出以开放生态链接全球资源的显著成效。
山东硬科技抢占新赛道
山东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涵盖了全部41个工业大类,在207个工业中类里占据了197个。在虚拟现实、集成电路等领域,更是涌现出了歌尔、天岳、遨博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这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应用示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会场内外,来自15家企业的近百台代表性机器人活跃其中,它们进行着送水、咖啡拉花、踢球、写毛笔字等各种技能展示。在这个领域,“山东智造”也有亮眼表现。
位于济南高新区的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在腿足机器人领域发力的企业之一。其开发的“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仅用48天就实现了落地行走,创造了业界人形机器人开发速度的新纪录。它不仅能够做出抱拳、握手等精细动作,还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稳定奔跑,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成为各地竞相抢占的热门赛道。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中,人形机器人也被列入2025年最值得关注的十大重点赛道之一。
山东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里建成了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众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应用示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京北方算力智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院长刘秦豫认为:“从应用场景来看,山东石化类和制造业的企业需要人工智能来解决问题,而行业数据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大模型要像通用人工智能一样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离不开算力的支持。如果能将行业知识、行业数据进行有组织地整理,促进产业智能联合体的落地,将给山东的算力产业发展带来更大助力。”
中关村泛联院副理事长、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表示:“山东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制造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家电技术有很强的实力。相信在6G和AI的赋能下,山东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会大幅提升。”
推动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指出:“科技创新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产业创新则是1到10。要想逾越两者之间的‘达尔文海’,一定要有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的共同支持。”
在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暨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上,面向全球推介发布了《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其中,“中储国能: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已在肥城落地全球最大、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验证了大规模储能与地理资源结合的经济性,为后续推广提供了范例。位于潍坊的125kW/500kWh盐酸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青岛能源所的基于地理信息的生命周期评价GIS—LCA技术及软件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也成功上榜。
山东在高价值专利培育与产业化方面的探索也备受关注。山东探微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高分辨眼底三维影像医疗设备”项目,以1微米分辨率打破了行业垄断,产品已覆盖全国三甲医院千亿级市场。公司副总经理刘莉介绍:“目前,我们的设备在山大二院、齐鲁医院、省立医院等进行了临床实验,临床应用周期远远领先国外同类产品。”
近年来,山东加大了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省级科技经费均在140亿元以上。同时,建成投用山东科技大市场,遴选“山东好成果”98项,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51家企业入选2024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16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235家。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山东是独角兽企业热度最高的10个省市之一,青岛上榜9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
推动跨区域科创交流合作
近年来,山东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通过项目招引和人才引育“双轮驱动”,加快打造开放生态,链接省内外创新资源。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突出开源开放,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参会。
今年,山东社会科学院首次签约加入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其开展的研究报告《应对动力电池“退役潮” 加快壮大我省回收循环利用产业》,入选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现场发布的40项联盟理事单位优秀成果。
山东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有山东大学等各类高校150余所、崂山实验室及3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去年,全省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35人,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68人。同时,山东也是全国职业教育高地,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5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400万人。
山东双招双引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扬,是第二年参加中关村论坛年会。他表示:“这次主要来了解全球科技动向和企业科技赋能的落地方法,为后期省内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作铺垫。”通过现场活动和主办方推荐,去年他的公司技术引进了海水淡化项目,今年希望深入跟进制氢技术与山东企业达成合作。
近年来,山东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同时通过项目招引和人才引育“双轮驱动”,加快打造开放生态,链接省内外创新资源。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工程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在《时空智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主旨报告中,介绍了“东方慧眼”智能遥感卫星星座计划等典型应用。他表示,山东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和积极开放的合作态度,大大促进了创新成果在齐鲁大地落地结果。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现了山东在科技领域的多方面成就。山东凭借完备的产业体系在硬科技新赛道抢占先机,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表现出色;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从“1到10”的转化,在技术榜单和高价值专利产业化上成果显著;还通过跨区域科创交流合作,链接省内外创新资源,展现出从传统工业基地向新质生产力策源地跃升的良好态势。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