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兴安岭停伐十年:森林增绿,经济增收,从砍树到护绿,内蒙古大兴安岭十年转型成效显著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自2015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十年来,森林资源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同时,林区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林下经济、碳汇销售、旅游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内蒙古大兴安岭停伐十年:森林增绿,经济增收,从砍树到护绿,内蒙古大兴安岭十年转型成效显著

在2024年11月11日,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柴河镇,那里呈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一群悠然自得的牧群在草原上缓缓移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华社发自呼和浩特4月1日的消息(记者于嘉、连振),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这十年间,森林资源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据负责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内蒙古森工集团森林资源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末到2024年末,林区的森林蓄积量增加了2.26亿立方米,增长率高达28.1%。

时光回溯到十年前的2015年4月1日,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中国重点国有林区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加速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如停止采伐、加强管护、科学抚育以及积极造林等,致力于筑牢生态屏障,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停伐十年就有这样的效果,我们很振奋。”曾经在停伐前锯倒最后一棵树的王铁昌感慨地说道。他见证了林区从砍伐到保护的重大转变,如今看到森林资源的不断增加,内心满是喜悦和欣慰。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堪称中国目前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国有林区,其生态功能区总面积达10.67万平方公里。它与亚马逊热带雨林一样,被誉为“地球之肺”,对于维系黑龙江、嫩江水系以及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保护北极生态圈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回顾历史,从1952年开发建设到2015年全面停伐,这片林区累计生产商品材和林副产品超过2亿多立方米,为新中国早期的发展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再看大兴安岭,它早已是层峦叠翠,绿色逐年递增。在停伐的这十年间,林区积极开展各项生态修复工作,森林抚育面积达到4422万亩,人工造林24.43万亩,退耕还林21.37万亩,退化林修复193.5万亩,植被恢复47.83万亩。

每年的5月,是造林的关键时期,巨量的苗木会被供应到造林一线。此刻,在莫尔道嘎森工公司中心苗圃,数十名工人正忙碌地为云杉幼苗覆雪保湿。苗圃副主任高桂斌介绍说:“停伐以来,苗木需求量与日俱增,近3年每年新育苗300万株以上。”

“我们努力保护、修复大兴安岭生态,并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下经济开发部副部长张宏坚定地说道。2024年,林区实现林下产品收入6922万元,同比增长19.7%,这无疑是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有力证明。

不仅如此,林区还率先试点、稳步推进碳汇产品销售,截至目前,收入累计已突破6000万元。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信息中心主任刘新红介绍,林区构建了覆盖各项职能、业务和数据的信息化系统。除了防灭火、病虫害防治等传统业务外,其他业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也逐步走上“云端”,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的管理。

“林区更绿更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内蒙古森工集团旅游发展部副主管孙潇晗兴奋地说。林区与文旅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不断优化提升旅游线路、设施和服务,仅去年旅游收入就同比增长62%,旅游产业成为了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停伐十年成效显著,森林资源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林区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在林下经济、碳汇销售、旅游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726.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