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武汉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介绍了武汉民营经营主体数量的增长情况以及《措施》对民营企业投身新兴产业的鼓励,同时指出综合百强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还阐述了不同类型民营企业对人才及相关政策的诉求。
画面中,湖北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全神贯注地调试人形机器人。这一场景,正是武汉民营企业积极探索新兴科技领域的生动写照。新华社记者杜子璇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充满科技感的瞬间。
截至去年12月,武汉民营经济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民营经营主体数量达到了233.2万户,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14.8%。其中,民营企业的数量为102.5万户,同比增长18.5%。如此显著的增长数据,彰显了武汉民营经济的活力与潜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市经信局出台了《措施》。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措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更是武汉转型突围的主体。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培育一批在武汉深深扎根的企业。”《措施》从六个方面、20条举措展开全面部署。特别提到,鼓励民营企业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积极投身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未来显示、未来新材料等极具潜力的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发展一批根植武汉、锐意创新的‘根企业’”。
图中展示的是黑芝麻智能自主研发的华山系列A1000,这是武汉民营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成果的一个实例。然而,在武汉综合百强民营企业资产总额已突破1万亿元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暨南大学教授、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认为,“以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为例,其发展必须结合民营企业。武汉要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创新精神是目前的关键课题。”他指出,当下“民间力量”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3月6日晚9时,研发Manus的蝴蝶效应武汉公司大门前,灯火通明,不少来访者前来咨询合作事宜。摄影师陈卓记录下了这热闹的场景。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家武汉民营百强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娴熟的产业工人难招!”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缺乏成为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家创新平台型企业负责人提出,“接棒的‘年轻’企业还太少!”他建议要加强对年轻人、初创项目的支持,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氛围。
一家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负责人呼吁,“师弟师妹们要多留一些!”他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优秀的硕博研究生留在武汉。
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也提出建议,“创始人可能没有论文、没有职称,但带出了人才团队,他(她)(企业家)也是人才!”人才政策要覆盖到企业创始人或管理型人才,并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来自不同行业赛道的民营企业,都表达了对城市“投资于人”举措的强烈诉求。
本文围绕武汉民营经济的发展展开,一方面呈现了武汉民营经营主体数量增长、《措施》鼓励民企投身新兴产业等积极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指出综合百强民企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民企在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困境和对人才政策的诉求,反映出武汉民营经济在机遇面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