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高校学业预警机制,通过列举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校的案例,阐述了学业预警的内涵、实施背景,对比了国内外高校淘汰率,分析了该机制的作用,还指出当前机制在帮扶学生和高校教学质量方面亟待完善的问题。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公布的学业预警名单引起了广泛关注。名单显示,有737名学生被予以警示,134人首次进入降级试读阶段,81人则是再次面临降级试读的情况。这无疑给这些学生敲响了警钟,如果他们依旧不努力,很可能会遭受更为严厉的处罚,甚至会被直接清退出校。
事实上,不只是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的不少高校也都设有学业预警机制。像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此前,上海师范大学就曾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仍无法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业预警呢?高校通过发布学业预警,采取预警、降级、劝退等一系列举措,旨在警示并敦促学生重视自己的学业完成情况。这也清晰地表明,进入大学并不等同于进入了“保险箱”。如今,高校正逐步推行“严进严出”的管理模式,以此来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动态的过程管理】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学业预警,是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通过过程管理和评价,试图改变学生对大学学业的固有态度,让他们明白进入大学并非可以高枕无忧,不能抱着轻松混到毕业文凭的想法。预警的意义在于提醒学生严肃对待学业,避免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因未能完成所需学分而被集中清退,从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过去,部分高校存在着“严进宽出”的现象。在“清考”制度的庇护下,一些挂科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前通过补考“低空飘过”。这使得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进入大学后即便“混日子”,也大概率能够顺利毕业,高校仿佛成了他们的“保险箱”。然而,如果大学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都能靠“混日子”轻松获得,那么相应教育的含金量必然会大打折扣。
201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取消“清考”,高校必须严格执行学业标准。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此后,我国本科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学业预警机制,对于不及格学分累计超过规定学分的学生,会给予学业预警或者降低试读处理。
在上海,众多高校都制定了学业预警的相关规定。例如,上海理工大学规定,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须修满25学分,二年级结束时须修满60学分,三年级及以上年级结束时须修满100学分,未满足要求者将予以学业预警。上理工将学业预警分为学业警示、退学警告和退学三个级别。教务处每学年会向第一次出现不满足要求的学生进行学业警示,并发送“学业警示通知书”。对于第二次出现不满足规定情形的学生,教务处会向其发送“退学警告通知书”,此时学生应当降级修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则根据每学期未通过课程的学分数量进行预警,分为三级预警、二级预警和一级预警。上海海事大学规定,每学期不及格课程门次超过2门且不及格学分超过9学分的学生予以专业预警。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
【对比国际高校淘汰率】
实际上,“严进严出”在欧美高校已经实行多年。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仅为57.3%,像哈佛、MIT等名校的淘汰率常年保持在20%左右。英国本科淘汰率为20% – 30%,部分理工科专业的淘汰率甚至更高。在德国大学,30%的淘汰率是常态,医学、工程等专业更是被称为“地狱难度”;在法国,公立大学第一年的淘汰率高达50%,许多学生不得不转学或退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作为该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淘汰率更是高达73.6%。
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此前的毕业率普遍较高。在2020年之前,许多学校的本科毕业率超过90%,部分二本院校甚至接近100%。这种“宽出”模式,直接导致了学历贬值,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随之下降。
实行“严进严出”,需要做好事前警示、事中预警、事后惩戒的全过程管理。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当下,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但这也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业预警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规避不良后果,同时也能在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
对于学生而言,学业预警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出的,而非在毕业时才告知。这一及时且必要的提醒,能够在学生学习出现偏差时,及时督促他们调整状态,确保他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业任务。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学业预警,就如同体育比赛中的“黄牌警告”,是对学生的一种警示和敲打,而不是直接将学生“罚下场”。樊秀娣认为:“这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体现了高校的‘教育育人的属性’,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才,而不是简单地看分数、看最终结果。阶段性地提醒,是给学生修正的机会,是一种过程性评价。”
【两方面亟待完善】
当前,高校学业预警机制仍有两方面亟待完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一是在预警之后,要加强对有学业问题学生的针对性帮扶。学业预警不能仅仅“一发了之”,不能只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而忽视预警之后的学业帮困。大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是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还有的是因为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容易出现学业困难现象。高校发出学业预警后,除了告知学生和家长,更要对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规划指导,部分同学可能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其次,樊秀娣认为,高校既要做到严于律人,也要做到严于律己。一些高校的挂科率较高,这与其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比如,有的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有的对学生学业过程监管不足等。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业预警不仅是对学生的预警,也是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提醒。高校应该努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责任。
本文围绕高校学业预警机制展开,通过多所高校的案例和国内外高校淘汰率的对比,阐述了“严进严出”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学业预警机制在帮扶学生和高校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强调高校和学生都应重视学业,共同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