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往返于金沙萨和景德镇,进行陶瓷文化学习、交流与传播的故事,展现了中非陶瓷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其对促进文化共鸣的积极意义。
手持一支狼毫笔,轻轻蘸取青花料,当笔尖轻柔地触碰瓷面的刹那,奇妙的景象发生了——富有特色的非洲图案与灵动的中式水墨悄然地交融在一起,仿佛是一场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正在瓷面上徐徐展开。
此时,我们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便能看到来自刚果(金)的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瓷板画创作。他神情专注,每一笔都饱含着对陶瓷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每年我都会抽出几周时间来到景德镇。在这里,我会聆听精彩的讲座,欣赏丰富的展览,还能跟来自不同国家的陶艺家们交流学习。”斯坦尼斯轻轻搁下手中的毛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我特别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将这些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的非洲学生们。”
画面中,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里,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在专心创作瓷板画。(受访者供图)
在过去的10多年间,斯坦尼斯就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候鸟,在金沙萨和景德镇之间往返奔波,跨越了一万多公里的距离,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往返,成功连接起了中非之间的陶瓷文化交流。
2013年,斯坦尼斯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陶瓷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当他初次踏入景德镇这片土地时,那窑火不熄的制瓷遗址、街巷中林立的拉坯作坊,还有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独特的瓷土气息,让他瞬间仿佛置身于一座流动的陶瓷博物馆之中,内心满是震撼与惊喜。
然而,当第一堂课开始时,斯坦尼斯就遭遇了困难。语言障碍成了他求学路上的第一道难以跨越的坎。面对“釉里红”“玲珑瓷”等专业术语,起初他完全摸不着头脑。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随身携带笔记本,将老师示范的揉泥、修坯、画青花等一道道工序,认真地画成连环画式的图解,以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课余时间,斯坦尼斯充分利用起来。他会泡在陶溪川创意市集,热情地与手艺人攀谈交流,倾听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他也会来到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老街巷里,观摩柴窑开窑的壮观场景,感受那古老而神秘的制瓷工艺。
“中国同学教我‘泥性’这个词,还告诉我制瓷要‘顺泥而为’。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非洲部落制作陶罐时对自然材料的那份敬畏之情。”斯坦尼斯回忆道,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就像一盏明灯,成为了他不断探索陶瓷艺术的强大动力。
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张重要名片,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号。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与欧洲、非洲等地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培养了3000多名留学生,斯坦尼斯就是其中的一员。
照片里,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正在与艺术家们热烈地交流创作心得。(受访者供图)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顺利完成学业后,斯坦尼斯回到了刚果(金),在金沙萨美术学院任教。在他的课堂上,充满了跨文化实验的色彩。他会用乌木雕刻中国吉祥纹样的模具,采集红土配制仿景德镇影青釉,让更多的非洲学生了解如何用中国水墨画的方式创作陶瓷画。
“当学生第一次用分水技法画出刚果河的晨曦时,我从他们的眼里看到了光,那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知的渴望。”斯坦尼斯激动地说。每到假期,他还会组织“陶瓷之路”研学项目,截至目前,已经带领37名非洲学生赴景德镇学习。来自肯尼亚的学员艾莎感慨道:“原来陶瓷不仅可以盛装食物,更能承载不同的文明,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
回国后,斯坦尼斯已经教授了100多名非洲学生,并且他还不断鼓励学生们来中国学习陶艺。他和学生们创作的陶瓷作品在意大利、英国等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多彩的陶瓷文化。
2023年秋,此时已是金沙萨美院副教授的斯坦尼斯再次回到了景德镇。这一次,他不仅设立了工作室,还回到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目前,他正积极筹备“中非陶瓷技艺比较研究”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认真梳理两大陶瓷文化的技艺谱系,为中非陶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更大的贡献。
令斯坦尼斯感到欣喜的是,10多年前来到景德镇的非洲人屈指可数,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候鸟”和他一样,往返于两地。其中有前来求学的留学生,有前来驻场创作的陶艺家,还有经营陶瓷生意的贸易商……仅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就已经培养了200多名非洲留学生。
“我希望能有更多非洲学生感受中国陶瓷文化的魅力,不断拓宽陶瓷绘画的表现手法,找到非中文化的共鸣。”斯坦尼斯满怀期待地说。
本文通过讲述刚果(金)陶艺家姆万加·斯坦尼斯往返于中非之间,学习、传播陶瓷文化的经历,展现了中非陶瓷文化交流的成果与积极意义。斯坦尼斯克服困难,不仅将中国陶瓷文化带回非洲,还促进了更多非洲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随着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非洲人参与到中非陶瓷文化交流中,未来有望进一步加深文化共鸣与融合。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