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沪派江南”营造项目,聚焦上海城郊的古桥。介绍了古桥作为上海城郊的标签,其蕴含的历史记忆、独特的形制工艺等特点,还讲述了一些著名古桥的故事,以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古桥专题调研情况。
在浦东地区,有一座保佑桥。当春天来临,金黄的油菜花肆意绽放,古桥的倒影与油菜花丛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今年春天,气温回升迅速,对于那些热爱春游踏青的市民来说,可谓是大饱眼福。他们先是沉醉于油菜花的灿烂金黄,接着又被樱花的浪漫粉白所吸引,桃花也在枝头尽情怒放,海棠依旧娇艳动人。然而,刚到农历三月,不少市民就开始思考,春游踏青的下一站该去哪里呢?其实,最近上海正在大力推进“沪派江南”营造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古桥成为了上海城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沪派江南”的水乡时空坐标
上海地处江南地区,城郊水网纵横交错。在上海的乡村,古桥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远比中心城区的石库门更为广泛和深远。据上海市测绘院统计,上海9个涉农区县现存477座古桥。这些古桥形式多样,有石拱桥、石梁桥等,它们如同灵动的纽带,巧妙地串联起“因水成街、因桥成市”的乡土肌理。在形制、工艺、桥联与雕饰等各个方面,这些古桥都充分展现出传统营建智慧与独特的地域审美。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院长栾峰向我们重点推荐了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建筑——青浦金泽镇的普济桥。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曾评价道:“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论上海古桥之古,当推金泽普济桥。”普济桥因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它建于南宋公元1267年,明清两代曾进行过重修,并加置了石栏,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长26.7米,桥高5米。在古时,桥顶处设有木框架子,并装置了木门,到了晚间便会关闭木门,以此保障两岸镇民的安全。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十分考究,它的拱圈砌置方式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其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一样,都采用了珍贵的紫石,散发着紫色的光彩。在桥下的石砌拱圈上,中间的一块拱石上镌刻着“咸淳三年”四个大字,字体庄重有力,这也成为了此桥是宋代建筑物的有力证明。
有些古桥的石阶上,镌刻着深深的家国记忆。例如,青浦庆泽桥因周秀英在此抗击清军而得名“英雄桥”,松江跨塘桥则记录了陈子龙殉国的悲壮历史。这些桥体就像一本本立体的史书,保存着城市的精神基因。还有些古桥透露着江南隽秀的人文气息。元代赵孟頫、明代刘伯温曾为青浦迎祥桥题咏;望仙桥则因南宋许尚“鹤驾乘风去”的诗句而平添了一份仙韵。这些题刻将桥梁从单纯的实用建筑升华为艺术符号,构成了“诗桥相映”的江南意境。
金泽古镇(放生桥)完整地保留了青浦的桥庙文化空间,仿佛让人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宁静的江南水乡。
“沪派”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
在“沪派江南”营造工作推进过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了古桥专题调研。通过专项调查,将“沪派江南”的调研和行动深入到村庄内部,挖掘从物质形态到社会和文化的形态基因,探索从区域历史肌理到当代江南水乡意象的传承,以及未来保护与塑造的方向,为未来乡村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奠定了重要基础。此次调研,主办方邀请了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8所高校的上百名师生以及同济规划院调查团队共同参与,分区分组开展工作。此次专题调研将深入9个涉农区,完成“一区一册”“一桥一档”等电子化系统成果,并同步纳入量子城市云宇星空大模型之沪派江南桥乡驿道垂类空间应用场景。市城建档案馆、市土地整理中心、测绘院、规划院等多个部门和机构组成“后勤保障”,逐步建立起一套持续跟踪、多专业结合、多方共同参与的科研力量和工作模式,打造“沪派江南”的学术阵地和众创平台。
在调研过程中,专家们发现,古桥的故事丰富多样,涵盖了实用智慧、家国情怀、文人雅趣与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编织出“桥 – 水 – 人”和谐共生的文脉图景。
位于朱家角的放生桥,横跨于朱家角镇东首漕港河上,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享有“沪上第一桥”的美誉。这座桥由慈门寺僧性潮历经15年化缘募集资金修建而成,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建成。建成后,性潮和尚将桥下方里许设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每逢农历初一,这里便成为放生日期,“放生桥”之名由此而来。放生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桥身中间最大的孔径达13米,两侧孔径各10米上下。其承重结构采用超薄型桥墩,厚度约100厘米。桥上石刻技艺精湛,龙门石上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态逼真;桥顶四角蹲着石狮4只,仰头张嘴,栩栩如生。中间有竹节望柱,桥面中央镶嵌雕花石板,长方形板式桥栏,四角方正,棱角分明。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休憩,临水筑有石驳,凿有锁缆孔,方便舟楫停泊。
此外,闵行召稼楼的报恩桥,记录着冯氏两代守诺还金、捐桥报恩的动人故事。青浦香花桥的传说则充满了浪漫色彩,相传明代曹氏在此种植“祥瑞牡丹”,此后这里便与科举文化紧密相连,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期望、追求仕途进取的象征。这些故事让古桥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传承诚信、仁爱等传统美德的生动课堂,在民间代代相传,延续着古桥的生命力。
本文介绍了上海“沪派江南”营造项目中古桥这一特色元素。阐述了上海城郊古桥蕴含的历史记忆、独特工艺和审美价值,列举了普济桥、放生桥等著名古桥的故事。还讲述了相关部门组织的古桥专题调研情况及意义,强调了古桥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传承传统美德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