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小米SU7事故”展开,探讨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商业化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分析了现有智驾车辆的级别以及驾驶者与智驾系统的关系,强调了消费者和车企在保障安全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指出安全是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优先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及时修正的行动力,牢牢握住“安全”这一方向盘,如此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驶向正确的方向。
近期,备受瞩目的“小米SU7事故”引发了全社会对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度思考。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我们对于其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必须大幅提升。因为在这个领域,任何一丝一毫的疏忽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从而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依据工信部颁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目前市面上可购买到的最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车辆仅为L2级别,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SU7便处于这一级别。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自动驾驶,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智能驾驶,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依据驾驶自动化系统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能力,将驾驶自动化划分为从0到5级的6个不同级别。其中,L0 – L2级属于驾驶辅助范畴,是低级别的驾驶自动化功能。在这几个级别中,系统主要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而驾驶的主体依然是驾驶员。
由此可见,在使用现有的智能驾驶车辆时,驾驶者绝不能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功能。无论何时,“人”都应当是车辆的主导者,这一核心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智驾系统”仅仅能起到有限的辅助作用。
倘若将驾驶者与智驾系统的关系颠倒,那么安全风险将会被直接放大。消费者在购买车辆以及实际驾驶之前,务必对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有全面且客观的了解,切不可让系统过度替代“人”的操作。这是减少驾驶安全隐患的最基本要求。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自动驾驶时代如疾风骤雨般袭来,整个社会在自动驾驶技术常识以及具体车辆性能的掌握方面,急需加速“补课”。这不仅是消费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也是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营造良好社会认知环境的内在需求。
对于相关车企而言,它们有责任尽力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的盲目信任、错误使用以及对安全风险的忽视。这就要求车企更加规范自身的车辆销售和营销行为。例如,在营销过程中,不宜过度突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先进性”。我们必须认识到,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以及对具备自动驾驶功能汽车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车企塑造的。
车企想要突出自身的技术优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车企也要避免给消费者造成误解,使其对智能驾驶功能产生盲目信任,进而增加安全隐患。这是车企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在突出技术优势和保障消费者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既考验着车企的社会责任感,也考验着它们对自动驾驶技术伦理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在自动驾驶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赛道上,一端连接着产业升级的宏伟目标,另一端则关联着公共安全的重大责任。在选择技术创新路径时,安全始终应当作为首要的价值考量因素。毕竟,无论自动驾驶技术多么先进,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人类。如果忽视了对“人”的安全保障,那么就背离了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根本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必因为个别事故就对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丧失信心。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态度直面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将“安全”这一方向盘握得更加稳固,这样才能在自动驾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抵达正确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企业还是整个行业,都应该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
本文通过“小米SU7事故”引出自动驾驶安全问题,分析了现有智驾车辆级别和驾驶者与智驾系统的关系,强调消费者和车企在保障安全上的责任,指出安全是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优先价值,同时鼓励产业在重视安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