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展开,阐述了中央到地方为民营企业营造创新生态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强化科技源头供给、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优化创新环境等,展现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良好发展态势。
民营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创新领域不断发力,展现出强大的活力。比如,以“低成本 开源”模式成功训练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引发了“人工智能热潮”;人形机器人不仅登上春晚舞台,还走进工厂进行“实训”,变得更加“心灵手巧”。这一系列成果彰显了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致力于优化民营企业的创新生态,激发其向“新”提“质”的动力。
以新谋进 强化科技源头供给
在广州的小鹏汇天总部,高度折叠的飞行体从汽车后尾舱全自动分离释放,不到5分钟便平稳落地,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正在进行实景演示。自去年珠海航展首飞以来,“陆地航母”已收获近5000台订单。其“起飞”速度的背后,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企业创始人赵德力表示:“从设立专项资金到相关证件审批,政府部门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我们能够坚定技术路线,专注于研发创新。”目前,该企业正加快推进量产计划,积极抢抓产业先机。
从低空经济到量子通信,从具身智能到生物制造,民营企业正奋力开拓新的领域。为推动企业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强化科技源头供给,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实招,努力突破瓶颈。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并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承担国家科技项目,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开展攻关;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完成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的基础上,按产业细分领域向45万家企业匹配推送。
各地也纷纷推出务实举措,鼓励民营企业勇挑重担。福州完善企业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需求征集与榜单编制机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每个项目支持经费在1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江苏正积极建设一批重大科创平台,支持民营企业与相关平台共享科研基础设施;浙江已设立30亿元的省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主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早期、小规模、长期和科技方向的投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指出:“民企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科创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向民企的开放力度持续加大。”政策的协同联动,促使更多民企在科技攻关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民营企业正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两“链”相融 让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不仅是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关键,也是政策发力的重点。
在成都高新区的蜂鸟智造中试基地,一边是车间内十余条中试组装测试线忙碌运转,另一边是来自医疗器械、智慧停车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正在完成走向产业化的最后阶段。每周都有新项目在这里进行成果转化。智慧交通产品制造商臻识科技董事长任鹏表示,从四目相机到球机、枪机,企业每年都要在该平台试产几十种产品。“只有在这里完成中试,我们才敢放心地将产品推向市场。”
为助力企业完成从样品到产品的“关键一跃”,各地正加快建设类似的平台。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了160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了超2400个制造业中试平台。福建、湖北、重庆等地推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推广应用支持政策,不断完善收益分配、风险分担机制,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转化通道。
为企业创新寻找更多合作伙伴,武汉东湖高新区搭建了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目前已完成企业供需对接超1.2万项;为破解企业“不敢试”“试不起”的难题,广东东莞通过“中试贷”精准注入中试平台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科技金融生态链。
以服务创新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多的探索正在不断展开。在政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得以应用落地,引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试点一批政策,还将出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解决科技与市场‘两张皮’的问题。”
优化环境 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激发民营企业向“新”发展的关键,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为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呵护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政策连续打出“组合拳”。
着眼于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严格开展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公平的发展机会;推进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开展新一轮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精准扶持企业发展,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切实回应企业关切;坚持因地制宜、因产施策,统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向民营科技企业设立“揭榜挂帅”专项支持基金。
一系列的部署正形成强大合力,让更多民营企业敢于创新、愿意创新。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了60.5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4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扩大至92%以上。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使其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在扎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各项政策的同时,还要强化助企帮扶,构建开放多元的创新体系。”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在一些领域强化政策引导、避免重复建设,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让更多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加速前进。
本文聚焦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从强化科技源头供给、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优化创新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央和地方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在政策的推动下,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未来,应继续强化助企帮扶,构建开放多元的创新体系,助力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更大成就。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