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东西汇梦——中意当代版画交流展”展开,介绍了版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中意两国版画的传统与特色,还展示了展览中的部分艺术家作品,并提及展览期间的相关活动,最后列出了参展艺术家名单。
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犹如一颗跨越时空的璀璨星辰,既带着古老的韵味,又散发着现代的魅力。早在古代,中国人将伟大的印刷术、造纸术与艺术巧妙融合,孕育出了早期的版画。时光流转,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商业社会的蓬勃发展,印刷图像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而此时,远在欧洲,正值文艺复兴盛期,那里的印刷图像同样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在中意建交55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东西汇梦——中意当代版画交流展”于4月2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以版画为桥梁,精心呈现了15位中国艺术家和15位意大利艺术家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创作的近百件作品,涵盖了版画、综合材料和新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两个文明古国在当代充满活力的文化创造力。
展览现场
在中国,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卷首画《祗树给孤独园》(唐咸通九年/868年)是最早标注年代的版画,它犹如一部历史的密码,诉说着中国版画的古老渊源。而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则被视为版画发展的重要开端。在那个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版画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大众广泛接受,更成为了传播艺术作品、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媒介。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雕刻家们勇于探索版画艺术的无限潜力,他们将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对透视法的深刻掌握巧妙地融入到版画创作中,为意大利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版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版画这种具有可复制性、便于运输的轻盈艺术,开始跨越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种跨地域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早期全球化图像的诞生。例如,耶稣会士杰罗姆·纳达尔编撰的《福音故事图集》(1593),其图像大多来源于意大利和荷兰流行的作品。利玛窦、罗儒望、艾儒略、汤若望等来华耶稣会士将这本图集带到中国,并使用木刻技术进行翻刻和进一步的本土化改造。与此同时,耶稣会士基舍尔所著《中国图说》(1667)中用铜版技术复制的中国图像也在欧洲广为流传,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随着19世纪以后艺术的现代转型以及图像复制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不断进化,版画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它不再仅仅满足大众日常图像消费的需求,而是逐渐更加注重艺术家的原创性,成为了艺术创作领域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门类。
艾多·雅尼奇,《星海》,铜版画,35×50 cm,1973年
意大利:源自文艺复兴的版画传统
在此次展览中,部分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创作于20世纪下半叶,这些作品仿佛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特的剖面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意大利版画的发展历程。比如艾多·雅尼奇(Edo Janich)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几件铜版画,它们不仅细腻地描绘了意大利美丽的风光,更延续了文艺复兴以来铜版画的悠久传统。看到这些作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巴洛克时期出生于威尼斯的重要版画家吉安·巴蒂斯塔·皮詹尼(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他以描绘宏大建筑和古代遗址的蚀刻版画作品而闻名于世。
安德列·莱拉里奥,《位于冈多菲堡湖畔》,铜上蚀刻,50×35cm,1998年
安德列·莱拉里奥(Andrea Lelario)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几件铜版蚀刻作品,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浪漫主义元素。其中,1998年的作品《位于冈多菲堡湖畔》,虽然尺幅极小,但却精致无比。作品中精妙的腐蚀层次巧妙地呈现出时间的痕迹,构建出了一种充满诗意的叙事氛围。
展览中,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以及受到新表现主义和抽象艺术影响的版画作品,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意大利版画与欧洲现代艺术的紧密衔接。这些作品逐渐突破了传统技法的局限,更加注重融入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展现出了意大利版画在现代艺术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
罗伯托·毕罗尼,《近乎神奇的正方形III》,浮雕刻版,凹版印刷版,70×50 cm,2018年
在更近期的作品中,有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分别是罗伯托·毕罗尼(Roberto Piloni)和弗兰科·马洛克(Franco Marrocco)。罗伯托·毕罗尼运用浮雕刻版和凹版印刷的技法,将生活中的日常物品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在黑白之间引发观众无限的遐想。弗兰科·马洛克的作品同样以素与彩的对照、交错的线条为特色,在继承传统版画技巧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表现形式。
弗兰科·马洛克,《火》,蚀刻及凹版版画,70×50 cm,2022
在展览的启幕仪式上,罗马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IAPA)副主席保罗·劳迪萨(Paolo Laudisa)代表意大利艺术家发言。他认为,意大利拥有数百年来深厚的版画传统,其作品以和谐的构图和对形式平衡的追求为特色;而中国则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以笔触的简约、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冥想的重要性为特色,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他还强调:“尽管意大利和中国的文化背景看似相距甚远,但它们都同样致力于探索美、创造力和实验精神。”虽然此次展出的意大利艺术家对于多数人而言可能比较陌生,但通过他们的作品,依然能够构建出一种跨越地域的共鸣。
保罗·劳迪萨,《飞鱼》综合材料,版画,50×70 cm,2021年
中国:从明清版画、新兴木刻至今的传承
此次展览的举办地多伦现代美术馆位于上海虹口,距离长春路上的“木刻讲习所”仅几步之遥。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发源地举办这样一场展览,既体现了对当代艺术本地化的积极探索,也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视野。
新兴木刻运动对当代中国版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当代版画家在风格和思想上依然承袭了这一传统,并在继承新兴木刻批判性与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艺术形式和个人表达。展览中展出的陈海燕1986年和2018年的作品,虽然时隔30年,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作品中看到艺术家对生活和社会的持续关注。
陈海燕,《梦1986年5月24日,抱月亮》,木刻,60×60 cm,1986年
此次展览中,桑茂林、苏新平、谭平等艺术家的作品依旧沿用了木刻的形式,但在形式上更具当代性和国际化特色。展览还包含了方力钧、隋建国、王劼音等知名艺术家的版画创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版画与他们其他创作形式之间的紧密关联。
展览现场,苏新平作品
更为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则积极探索着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同视觉表达。李菲的三件参展作品将铜版画与纸本拼贴构成版画装置,三件作品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关于剧场和城市发展的故事。仔细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现代、后现代的元素,但创作手法却保留了最为传统的铜版记忆。展览中潘黎的作品也是如此,看似采用了新的形式和语言,但实际上又回归到了传统的套色木刻之中。江超以宣纸钤印的《后禊帖》,更是以当代的观念延续了明清时代中国版画的传统。
李菲,《邂逅》,装置、数字版画、菲林片,54x41cm,2024
潘黎,《剧场系列4》(凹),纸本及综合材料(版数10),150x136x23cm,2020
正如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沙永汇所说:“版画,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明记忆。此次展览,是我们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探索。”
沙永汇,《城市乐章》,套色木刻,117x77cm,2013年
据悉,展览期间,中意两国部分参展艺术家将走进美术馆周边的社区,为居民们进行导览,并探访木刻讲习会旧址、前往鲁迅纪念馆参观交流。艺术家们还将开展驻校日活动,与学生共同开展版画创作。此外,他们还将在北外滩、多伦路等区域展开“一江一河”系列采风与创作活动,进行国际艺术对话。
开幕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2日。
附:参展艺术家名单
中国:(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海燕、方力钧、江超、孔国桥、李菲、潘黎、隋建国、桑茂林、苏新平、沙永汇、谭平、王华祥、王嘉逸、王劼音、张敏杰
意大利:(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Andrea Granchi (安德列·格朗齐),Andrea Lelario(安德列·莱拉里奥),Anna Maria Congiu(安娜·玛利亚·孔朱),Edo Janich(艾多·雅尼奇),Elisa Ottaviani(艾丽莎·奥塔维亚尼),Fatih Mika(法蒂赫·米卡),Franco Marrocco(弗兰科·马洛克),Gaetano Fanelli(加埃塔诺·法内利),Marina Bindella(玛丽娜·宾德拉),Mario Tomasello(马里奥·托马塞洛),Patrizio Di Sciullo(帕特里齐奥·迪·修罗),Paolo Fraternali(保罗·弗拉泰尔纳里),Paolo Laudisa(保罗·劳迪萨),Roberto Piloni(罗伯托·毕罗尼),Silvia Montanelli(西尔维娅·蒙塔内利)
本文介绍了“东西汇梦——中意当代版画交流展”,追溯了版画的起源与发展,分别展示了中意两国版画的传统、特色及发展脉络,呈现了众多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平台,体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共鸣。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