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山东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相关情况,重点阐述了省教育厅通过高校在提升高等教育能级、强化创新人才供给、提升科技攻关效能与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日前,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一场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会议着重介绍了山东在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方面的情况。省教育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浩指出,高校在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方面,是极为重要的结合点。省教育厅将积极认真地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之中,切实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为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贡献积极力量。
为了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山东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能级,厚植科技创新沃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省教育厅深入落实该措施,着力构建能够引领和支撑全面创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一方面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另一方面全力推动省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上实现突破。同时,建立了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设立了重大需求精准科学识别、学科专业设置快速绿色通道。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根据不同领域的创新需求,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聚焦关键紧缺领域,强化创新人才供给是山东高校的重要任务。教育系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有组织地加强人才引育工作,着力塑强人才资源、释放人才红利。加大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建强国家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探索成立联合研究生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校企联合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在产业一线培养历练高素质劳动者、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推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柔性引才机制,积极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力引育高层次人才。深化“校企共聘共用”模式,完善双向流动激励机制,支持高校教师到龙头企业、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跨界融合”,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
提升科技攻关效能,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也是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关键环节。以山东重点产业需求为牵引,省教育厅深化高校科研供给侧改革,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以使命导向、应用牵引的高校实验室体系,努力争创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水平运行现有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未来技术学院、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深度赋能山东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深入实施“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建强用好全省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巩固拓展校企协同创新的良好态势。遴选部分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充分利用山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大学科技园转型升级,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组织高校充分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常态化遴选发布“高校好成果”,推动校企之间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精准对接和高效落地。
本文围绕山东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展开,省教育厅依托高校,从提升高等教育能级、强化创新人才供给、提升科技攻关效能与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有望为山东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其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