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成为高频热词展开,重点讲述了中国残联理事李庆忠委员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在残疾人相关场景应用的建议,分析了当前残疾人群体使用人工智能面临的困难,介绍了我国在科技助残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指出推动人工智能在残疾人服务领域应用仍面临挑战,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人工智能更好地适配残疾人需求,构建平等有温度的数字社会。
【现场·我在我思】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无疑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高频热词之一。众多代表委员带来的建议都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落地紧密相连。在众多建议中,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委员的建议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提出要建立大模型应用无障碍评测流程及准入机制,以此推动人工智能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出行、交流、养老照护等多个重要场景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李庆忠委员本身是一名只有光感的重度视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于残疾人而言,使用起来还存在诸多不便。举例来说,不少视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因为验证码缺失语音替代、控件不兼容读屏软件等问题,而频繁遭遇操作障碍,这使得他们难以顺利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只需掏出手机,就能轻松拥有这个“超级助手”。然而,对于很多残疾人来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神奇之处仅仅停留在想象和新闻报道中。他们往往因为无法识别验证码而无法注册使用,只能望而却步。
让残疾人群体感受到人工智能的便利和高效,这不仅是他们内心的期待,更是科技发展应有的温度体现,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残疾人在康复、就业、生活服务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让残疾人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到人工智能技术,分享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理应成为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在法律、政策、科技等多个层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23年9月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信息无障碍纳入了法律框架,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残疾人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权益。2024年,中国残联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助残服务进行深度融合。在科技成果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它让脊髓损伤患者能够实现自主控制下肢行走,甚至可以用意念操控外骨骼手套拿起水瓶;AR(增强现实)眼镜则为视障人士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能够借助这一技术“看见”前方的道路,通过发出语音指令就能轻松定位到所需位置。此外,在我们身边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无声骑士”穿梭其中。这得益于外卖平台提供的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手段,使得听障骑手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
有网友在看到这些科技助残的新闻后,激动地表示“热泪盈眶”。这或许正是科技的意义所在——在很多人容易忽视的角落里,科技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了体面劳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尽管一个又一个科技创新应用正在逐步改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但正如代表委员们的调研结果所显示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残疾人服务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除了技术适配性问题之外,智能辅助设备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相关技术服务难以覆盖偏远地区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残疾人群体中的普及应用。
因此,要让人工智能更好地适配残疾人的痛点,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携手努力。政府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研发适合特定人群使用的人工智能产品;制定人工智能产品无障碍设计标准,邀请残疾人参与到研发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全行业要形成共识,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将无障碍建设同步推进,从产品设计的一开始就将无障碍功能纳入其中。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世界的无限美好画卷。但着眼当下,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应该体现在帮助更多平凡的个体上,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世界的辽阔与美好。我们要形成强大的合力,携手跨越“技术鸿沟”,共同点亮残疾人的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平等、更有温度的数字社会。
本文围绕人工智能在残疾人群体中的应用展开,指出残疾人群体使用人工智能存在不便,我国虽在科技助残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成果,但推动人工智能在残疾人服务领域应用仍面临挑战,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跨越“技术鸿沟”,让残疾人群体共享人工智能红利,构建平等有温度的数字社会。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