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浦东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讲述了该居民区在面对商户与居民因外摆位等问题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整合多方力量,成功推动业态调整、环境整治等工作,实现了街区营商环境和业态格局的向上迭代。
在浦东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的蓝村路上,分布着280多家商户。其中,餐饮店的占比相当高。这些餐饮店的外摆位,确实为街道增添了热闹的城市烟火气,让街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外摆位带来的噪音,在夜深人静时常常打扰到居民的休息;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垃圾堆积、地面油污等问题,影响了街道的整洁和美观。这些问题导致居民和商户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给社区的和谐稳定带来了挑战。
面对这一困境,塘东居民区党支部积极行动起来。党支部牵头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全面了解居民的诉求和商户的实际情况。随后,组织各方进行了多次协商沟通。在协商过程中,党支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推动部分店铺业态从重餐饮调整为轻餐饮和零售类。乍一看,这似乎缩小了商户的经营范围,但实际上这是从街区的整体利益出发的明智之举。一方面,这种调整满足了居民对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减少了噪音和卫生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商家开拓了新的盈利渠道。例如,轻餐饮和零售类业态更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吸引了更多的顾客,从而实现了居民和商户的双赢。
此次业态的成功调整,得益于塘东居民区正在开展的一场转型实践。这场实践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以协商共治为核心,通过搭建协商平台,把商户、居民、政府等多方力量紧密地整合起来。
记者在深入了解后发现,塘东居民区党支部的协商机制有着坚实的组织架构基础。其中,商户联络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深入商户之中,收集商户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需求,成为了商户群体的“代言人”。居民代表也毫不逊色,他们带着社区居民的诉求,积极在协商过程中发声,为居民争取合理的权益。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组织下,各方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协商议事。微信群讨论让大家能够及时交流想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三会制度下的面对面交流,则让各方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问题,达成共识。
以蓝村路、南泉路沿街商铺的“样板社区”改造为例。原本如此大规模的改造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很容易引发商户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然而,在协商机制的推动下,改造却成为了凝聚各方共识、提升街区形象的良好契机。商户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改造,而是主动参与到方案的制定中。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想法,与居民和政府部门共同商讨改造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商户们意识到规范招牌不仅能提升街区的整体形象,还对自身的经营效益有着积极的影响。
环境整治一直是街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在塘东多层小区蓝村路471弄1 – 5号楼,油污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污水管道堵塞、顶面乱搭建、立面破墙开门等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港驳小区峨山路180弄1 – 4号楼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油烟问题让居民和商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协商机制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了专项小组,对471弄1 – 5号楼进行了全面的排查梳理。针对顶面、立面、底面的“三面”问题,开展了系统的整治工作。整治过程中,不搞表面功夫,力求彻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凝聚了商户和居民的共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而在港驳小区,“共享烟囱”的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油烟问题,还增进了商户与居民之间的信任,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和谐。
“营商环境的底座在街道基层”。如今,通过搭建协商平台,整合商户、居民、政府等多方力量,塘东居民区的商户和居民从“各自为政”转变为“多元共治”,从“单打独斗”走向“资源整合”。这种转变让塘东居民区的营商环境和业态格局正持续向上迭代,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街区正在逐步形成。
浦东塘桥街道塘东居民区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整合多方力量,成功解决了商户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推动了业态调整和环境整治等工作,实现了街区营商环境和业态格局的向上迭代,体现了基层协商共治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