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宝怡乐”志愿服务队在春天为社区老人制作并赠送青团的暖心故事,展现了志愿者们的爱心和社区邻里间的深厚情谊,还提及年轻志愿者参与其中让传统手艺得以传承。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里,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的一条条巷弄中,活跃着一支备受瞩目的队伍——“宝怡乐”志愿服务队。他们别出心裁地有了新的行动,决定亲手制作青团,为社区里的街坊老人们换个新口味,送去春日里的一份独特关怀。
走进天平街道嘉园党群服务站的公共厨房,一股浓郁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一锅锅青团正热气腾腾地蒸着,那蒸腾的雾气中裹着阵阵糯香,仿佛在诉说着志愿者们的一片心意。那一个个碧玉般的青团,泛着温润的光泽,就如同这群头发花白的银发志愿者们温热而又真挚的心意。
为了能让老人们品尝到美味的青团,这群可爱的阿姨们已经忙活了好几天。她们为了这15斤面粉、160个青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其中,被大家亲切称为“宝宝阿姨”的孙鸿银,带领着她的团队长期活跃在社区。她们在社区里冬送暖、夏送凉,一碗碗香甜的红豆汤、绿豆汤,还有那包了十余年的粽子,都饱含着她们对社区老人的关爱。这支由老年人组成的银发社区志愿服务队,在社区里已经小有名气。
在这个清明时节,上海徐汇房地产市场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党支部特意送来了红豆沙、麦苗汁、预拌粉等制作青团的材料。宝宝阿姨和她的老朋友们心怀感激,在清明时节的晨雾里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们醒面、包馅、蒸制,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宝宝阿姨有点害羞地笑着说:“我们很怕没包好,最后失败。”于是,她们一群老人对照着包装袋上的说明,仔细研究剂量和配比,小心翼翼地调和、揉面,将青团汁与糯米粉一点点揉捻成团。
不仅如此,宝宝阿姨还别出心裁地用粽叶替代塑料膜包裹青团。当老街坊们咬开青团时,那熟悉的粽叶清香和青团的软糯口感交织在一起,总会让他们在唇齿留香间想起那些渐渐消失的老手艺。
当他们把最后一批青团装盒时,食盒被青团压得沉甸甸的,这沉甸甸的不仅是青团,更是志愿者们满满的爱。随后,“宝怡乐”的志愿者们便挨家挨户地送青团。宝宝阿姨开心地说:“社区老人说,跟外面买的味道一样。”听到老人们这样的评价,他们心里别提有多舒心了。
社区里90多岁的张景新与老伴两人住,她腿脚不利索,老伴卧病在床。张景新感慨地说:“她(宝宝阿姨)心里有一本账,每位老人什么情况,当中的轻重缓急,她心里清清楚楚。我们在这儿住了20多年,因为爬4楼吃力,多次想过换到一楼。但我们始终舍不得,社区和宝宝阿姨总是惦记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到了这次活动中来,跟着老人们学包青团。这种新一代的温情接力,让传统的青团制作手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位90后小青年很感慨地说:那些包进青团的艾草,不仅是春天的馈赠,更是一群普通老人用数十年光阴写就的社区情书。
本文通过讲述“宝怡乐”志愿服务队为社区老人制作并赠送青团的故事,展现了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社区老人的关爱,同时体现了社区邻里间的深厚情谊。年轻志愿者的加入,更让这种传统的关爱和手艺得以传承,让社区的温情不断延续。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