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采到罗新:反思历史对人生的利弊 全民谈史背后:是现实焦虑还是历史迷思?

本文聚焦当下全民爱读历史、谈历史的现象,通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的观察,探讨人们将现实焦虑投射到历史中寻找答案的行为,并结合尼采的观点进行批判。同时,对比了中国和欧洲对历史的不同看法,分析了历史在国家转型中的作用。

从尼采到罗新:反思历史对人生的利弊 全民谈史背后:是现实焦虑还是历史迷思?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敏锐地察觉到,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民爱读历史”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并非历史专业出身的学者也纷纷加入到讲历史的行列中。然而,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大多停留在中学教材的层面,且满嘴都是意识形态词汇,鲜少运用历史学的专业词汇。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罗新提到,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曾在文章中描述,当他走进书店时,被琳琅满目的历史书籍所震惊。这位学者在文章中不禁发出疑问:“这么多人都在写历史书,而且据说销量还不错,这难道意味着会出现什么问题吗?”在8日举办的《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一书新书发布会上,罗新分享了他的这一观察。

罗新指出:“大家都热衷于谈论历史,这其实不太正常。这反映出人们对现实产生了某种焦虑,试图从过去寻找答案。”但问题在于,“他们在历史中寻求答案,却没有意识到历史和现实一样,甚至比现实更容易造假,存在更多的虚假成分。”

他认为,将现实中的焦虑投射到过去,期望从历史中获得安慰、启示或智慧,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在《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一书中,尼采也曾对此进行过批判。尼采反对过于强烈的历史感,也不认同人们认为可以从历史中获取智慧的观点。

从尼采到罗新:反思历史对人生的利弊 全民谈史背后:是现实焦虑还是历史迷思?

吕思勉故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吕思勉曾表示,“以史为鉴”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人们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如果对欧洲列强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当时的世界局势有更深刻的认识,就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周思成认为,这种观点代表了中国人对历史的一种主流看法,即认为历史本身是好的,如果在运用历史时出现问题,那只是方法不当或缺乏足够的历史感。然而,在欧洲,情况并非如此。

17世纪启蒙运动之后,欧洲思想家对人的自然禀赋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这种理性要么是上帝赋予的,要么是人天生就具备的。总之,人拥有非常完满的自然理性,只需要去发现和运用即可,而且理性是没有历史的。但在法国大革命和1848年革命之后,随着人们以理性之名做出了许多非理性、不正义的事情,这种乐观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德国思想家经过反思认为,人不仅仅是理性的动物,还受到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在为社会设计未来发展蓝图时,必须考虑到人的历史,了解人从何处来、是如何发展的。这就是尼采所说的历史感,它是对启蒙理性中单纯自然理性概念的反思。

从尼采到罗新:反思历史对人生的利弊 全民谈史背后:是现实焦虑还是历史迷思?

周思成

周思成举例说,长期以来,中国对近代历史有着难以磨灭的耻辱感。但如果仅仅沉浸在这些悲惨的记忆中,人们就无法从过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就难以面对更加自由的未来。罗新也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进入近代民族主义思潮时期,转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过去在多大程度上是转型的动力和助力,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转型的负担”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罗新认为,历史不应成为我们选择新生活方式的负担。

本文围绕当下全民谈史的现象展开,通过罗新、尼采等人的观点,揭示了人们将现实焦虑投射到历史中的危险。同时,对比了中国和欧洲对历史的不同态度,强调在国家转型过程中,应正确看待历史,避免让历史成为前进的负担,要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更好地走向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55.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