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6位外国专家中的3位,包括华晨宝马总裁戴鹤轩、巴西神经生物学家米格尔·尼科莱利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马里籍高级研究员约罗·迪亚洛,他们分别在汽车产业、科研、文化交流等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分享了他们与中国的友谊和故事。
世界发展离不开交流,创新进步需要合作。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姿态,向各国人才敞开大门。外国专家在华工作与生活,是中国与世界积极互动、深度融合的鲜活例证。2024年,共有100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人民日报记者对其中6位获奖者进行了采访,相关故事将分上下篇呈现。
###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携手中国伙伴,实现互惠共赢
“友谊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力量。”在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上,来自德国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这样说道。
10多年前,戴鹤轩初次来到辽宁沈阳。那时的华晨宝马仅有一座工厂,每日汽车产量不过100辆。而如今,沈阳拥有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全球每售出4辆宝马汽车,就有一辆产自“沈阳制造”。戴鹤轩不禁感慨:“我深切感受到了辽宁深厚的工业底蕴,更看到了一个潜力无限的中国。”
在戴鹤轩看来,华晨宝马是德国工程与中国速度、中国创新紧密结合的典范。自8年前加入华晨宝马任职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公司本土化进程,使其融入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中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宝马所追求的‘精益、绿色、数字化’生产战略高度契合。我们与中国伙伴紧密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繁荣。”戴鹤轩介绍,目前华晨宝马在中国有约460家供应商,其中一些已成长为行业领导者,并在全球开展业务。
在戴鹤轩的带领下,华晨宝马高度重视绿色制造,积极支持中国“双碳”目标。沈阳生产基地及全国37个非生产场所已全部采用100%可再生能源电力,40%以上的辽宁供应商、全部一级动力电池供应商和全部铝锭供应商已开始使用绿色电力进行生产。公司还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大力推动生产数字化转型。2022年建成投产的铁西工厂里达厂区,是宝马集团全球首个完全在虚拟环境进行规划和模拟的工厂。目前,整个沈阳生产基地已上线约百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工作之余,戴鹤轩带领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们开展了“BMW中国文化之旅”“BMW美丽家园行动”等公益项目,还推动了沈阳德国学校的发展,促进了中德教育文化交流。戴鹤轩本人还担任浙江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智库顾问委员和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对我和华晨宝马而言,中国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关爱这个家园。”戴鹤轩表示,公司将持续创新,与中国合作伙伴实现互惠共赢,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创造更多长远价值。
### 巴西神经生物学家、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先驱米格尔·尼科莱利斯——创新脑机接口,促进科研合作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得到中国政府如此高的认可,这或许是我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最崇高荣誉之一!”巴西神经生物学家、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先驱米格尔·尼科莱利斯对记者表示,希望自己获颁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能激励更多巴中两国学者开展更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尼科莱利斯因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国际,被誉为“脑机接口之父”。自上世纪末以来,他专注于脑机接口研究,致力于让大脑直接控制机器人、机械臂或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该技术通过读取和解码脑电信号,将人的意志转化为指令,实现无须依赖肌肉或语言的机电控制。
“我主要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只有实现安全、有效、可负担,才能让更多普通患者受益。”尼科莱利斯介绍。研究显示,全球超30亿人饱受神经系统疾病困扰,神经系统疾病是全球健康不良和残疾的主要原因。2014年,尼科莱利斯发起了“重拾行走计划”,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的150多名学者参与。
近年来,尼科莱利斯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宣武医院”)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创办《脑网络疾病》英文学术期刊,开展了中国首个脑机接口注册临床研究项目,共同探索外骨骼机器人在截瘫患者康复中的具体应用。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宣武医院牵头中国首个癫痫植入式脑机接口Ⅲ期临床器械临床项目,组建脑机接口、介入脑机接口等15个学术团队,开发国内领先水平医疗技术20余项,其中植入式脑机接口、闭环刺激外科器械数量占业内在研产品数的85.6%。
“我们和宣武医院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值得推广。我们会努力扩大脑机接口的医疗应用规模,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动力’。”尼科莱利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巴中两国可以在基础神经科学、临床治疗实践等方面继续加强交流合作,“我也会尽我所能,鼓励并支持更多国际学者加入其中。”
###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马里籍高级研究员、非洲博物馆馆长约罗·迪亚洛——搭建文化桥梁,增进中非友谊
“这是莫大的光荣、巨大的鼓励!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非中友谊的肯定。”马里学者、前外交官约罗·迪亚洛激动地对记者说。凭借自身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跨文化经验,他积极推动中非文化交流,因此获颁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迪亚洛与中国的缘分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种下。“父亲经常在家播放中国歌曲给我听,让我在懵懂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迪亚洛介绍,受此影响,他高中时开始学习中文,阅读了不少与中国相关的理论著作。此后,中国医疗队帮助母亲摆脱多年病痛困扰,更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中国不再只是歌声与书本中的印象,而是给予实际帮助、承载真挚友情的温暖存在。
2013年,迪亚洛来到中国担任马里驻华大使馆一等参赞。2017年,他加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担任非洲博物馆馆长及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负责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及非洲博物馆的文物考证工作。他为中国学生开办“非洲地理和非洲文化”专题讲座,对非洲博物馆内1000多件展品进行考证,组织读书交流会向中国学生介绍中非合作现状。“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友谊的关键。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推进非中命运共同体建设。”迪亚洛说。
在中国工作的这些年里,迪亚洛走访了许多乡村、企业、学校和基层政府,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让我产生了将在中国的感悟分享给全世界的强烈愿望。”近年来,他以英语、法语、斯瓦希里语等多种语言发表100多篇文章,向非洲和世界其他国家讲述中国发展故事。迪亚洛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推动非中文化交流,加强与非洲学者和年轻人的对话,让更多非洲国家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只要了解中国,就会爱上中国。”
本文介绍了3位获得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他们分别在汽车产业、科研、文化交流等不同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戴鹤轩带领华晨宝马与中国伙伴合作,实现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米格尔·尼科莱利斯与中国科研团队合作,推进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约罗·迪亚洛积极推动中非文化交流,分享中国发展故事。这些外国专家的经历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在不同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外友好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