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一床一码”:开启养老服务精准新时代

湖州市推行的“一床一码”养老服务模式,介绍了该模式在精准管理、服务老人、提升护理员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带来的实际减负效果。

施妍

在湖州市,有一位重度失能失智的李奶奶。对于她而言,床头那个小小的二维码,就如同她的另一张“身份证”。通过扫描这个二维码,养老机构的护理员能够精准地了解她的需求,并按需为她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而且,与之相关的补贴也会及时、准确地发放到她的个人账户中。

记者近日从湖州市民政局了解到,“一床一码”是湖州市为推动养老服务更加精准、高效而进行的一项积极探索。目前,全市84家养老机构已经实现了“一床一码”服务的全覆盖。

湖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失能老人照护一直是社会养老的痛点所在,也是共同富裕道路上需要补齐的短板。如何做到养老床位精准管理、财政补贴精准发放、照护服务精准提供,湖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一床一码’试点工作。”所谓“一床一码”,就是把养老机构的床位和入住人员进行赋码绑定。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全市床位、全院老人、全程服务、全量补贴的一码通管。它让服务对象、服务事项、服务质量和政策补贴紧密挂钩,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照护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机构“一人难求”、失能老人“一床难求”的矛盾。

对于老年人及其家属来说,“一床一码”数字平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借助平台的电子地图和VR看房功能,详细了解周边养老机构的位置、周边环境等信息,从而更加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床位。同时,随着“床码”和“人码”的绑定,还能对老人进行精准的分级补助。对于失能、失智、困难的老年人,会加大补助帮扶力度,确保有限的政策资源能够流向最需要保障的对象。

一线持证护理员也从“一床一码”中受益颇多。这一模式实现了岗位与津贴的挂钩,在明确服务要求和服务标准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员的收入,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护理员梅秀凤深有感触地说:“我持有初级养老护理员证,现在通过‘一床一码’,老年人的需求扫码就能一目了然,干起活来更加直接、方便。而且,只要按时完成相应的打卡服务,每个月还能领到200元的技能补贴。”收入的增加让她工作起来更加安心、更有干劲,她还表示:“最近我还在参加学习和培训,希望能早日拿下中级护理证。”

湖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床一码”将财政补助与床码使用场景、机构管理水平挂钩,成功破解了养老机构在服务过程中供需对接不充分、补助监管难度大等问题。2024年,通过“一床一码”平台,试点机构中的1210位失能老人月均减负356元。

本文介绍了湖州市“一床一码”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将养老机构床位与人员绑定,实现全流程一码通管。它方便了老人及家属选择床位和获取补助,提高了护理员积极性,还破解了养老机构服务难题,为失能老人减轻了经济负担,是养老服务精准高效的有益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32.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