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世界睡眠日”展开,记者采访专家梳理了有关睡眠的常见误区,包括熬夜后补觉、打鼾、睡眠时长、睡前习惯以及安眠药使用等方面,旨在让人们了解正确的睡眠知识,提升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眠,不仅是衡量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更是稳定情绪的 “稳定器”。然而,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竟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等状况,就像一个个小恶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在3月18日,记者特意联系并采访了西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芳君,为大家精心梳理出了一份有关睡眠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熬夜后可以通过补觉恢复
“晚上不想睡,白天醒不来”,这简直是不少“熬夜党”的真实生活写照。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睡眠不足和随意补觉都隐藏着健康隐患。
专家明确指出,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可远不止第二天的疲倦那么简单。它就像一个连锁反应,会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免疫力降低、情绪波动,甚至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虽然补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疲劳,可长期熬夜会让人体生物钟紊乱,免疫力下降,还会出现代谢方面的问题。而且,补觉并不能完全修复熬夜对大脑和身体造成的损害。
周末随意补觉同样不可取。周末补觉可能会打乱生物钟,引发所谓的“社交时差”,让你周一更加疲惫不堪。所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远比补觉重要得多。
误区二: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
许多人都认为打鼾是睡眠深沉的标志,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打鼾有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外在表现,这可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它会导致夜间缺氧、频繁醒来,以及白天嗜睡等问题。如果长期不进行治疗,还可能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专家提醒大家,耳鼻喉科疾病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鼻炎鼻窦炎、耳鸣、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等。如果您或家人有打鼾、夜间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症状,建议尽早到耳鼻喉科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
误区三:睡得越多越好
专家明确表示,事实上,不同个体对睡眠时长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人每晚只需6 – 7小时的睡眠就能精力充沛,而有些人则需要9 – 10小时。年龄、基因、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睡眠需求。比如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通常需要9 – 11小时的睡眠,以满足身体和大脑发育的需求;成年人一般保证7 – 9小时的睡眠就可以了。判断睡眠是否充足,关键在于醒来后是否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而不是单纯看睡眠时长。
过度睡眠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导致头晕、乏力,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如果白天需要小睡,建议控制在20 – 30分钟以内。
误区四:睡前“仪式感”有助于睡眠
有人认为睡前运动能睡得香,对此张芳君表示,适度的运动确实有助于改善睡眠,但如果在睡前两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会让身体过于兴奋,反而影响入睡。所以,建议将运动时间安排在白天或傍晚。
还有不少人有睡前习惯性饮酒助眠的习惯,这同样不建议。酒精虽然可能让人更快入睡,但它会干扰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长期依赖酒精助眠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
此外,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也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生物钟,容易导致入睡困难。而且手机里的内容还可能引起情绪波动,从而进一步影响睡眠。
误区五:安眠药是解决失眠的最佳选择
专家特别强调,安眠药只能短期缓解失眠症状,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和副作用。治疗失眠建议先尝试非药物疗法,首先从改善睡眠习惯、调整生活方式入手,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本文围绕“世界睡眠日”,通过采访专家详细阐述了睡眠的五大常见误区,涵盖了熬夜补觉、打鼾认知、睡眠时长观念、睡前习惯以及安眠药使用等方面。提醒人们要重视正确的睡眠知识,避免陷入这些误区,通过改善睡眠习惯和生活方式来提升睡眠质量,保障身体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