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一年一度“3·15”期间资本市场对股市虚假“小作文”的打击行动。介绍了多部门联合监管的情况,阐述了股市“小作文”的危害,分析了其难以根治的原因,最后提出根治“小作文”乱象的关键在于监管和司法层面分别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股市稳定运行。
在每年一度的“3·15”到来之际,资本市场也开启了紧锣密鼓的打假行动。近段时间,证监会携手公安、网信等多个部门,通过全链条联动,涵盖监测、甄别、处置、警示以及投资者教育等多个环节,对编造传播股市虚假“小作文”的乱象展开了严厉打击。
从最初的证券监管部门单独监管,到如今多个部门协同监管、联合执法,这一转变彰显了对股市“小作文”零容忍的态度。它深刻折射出监管方净化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环境、改善市场生态、维护市场稳定的坚定决心,具有极为重要的警示意义。
股市“小作文”所带来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一张来源不明的截图、一句捕风捉影的对白,亦或是一段真假难辨的视频,都可能在市场中掀起轩然大波,左右个股的涨跌走势。这些“小作文”常常披着“内部消息”“专业分析”的外衣,实际上却与非法荐股、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紧密交织在一起。其背后隐藏着一套“造假—传播—收割”的完整产业链,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扭曲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对资本市场的诚信根基造成了侵蚀。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对股市谣言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紧盯密防。然而,一篇篇“小作文”却如同牛皮癣一般,反复发作、屡治屡犯,还时不时地衍生出各种新形态、新变种。深入探究其原因,识别门槛高、查处难度大、量刑执法难等痛点堵点,正是其难以根治的症结所在。
首先是监测溯源难。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股市“小作文”的编造变得轻而易举,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实现批量产出,并且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形成裂变式传播。谣言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例如隐喻、AI制作的图片或视频等,传统的过滤技术根本难以识别。这就导致谣言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监管的响应能力,当监管部门发现并介入时,往往已经错失了查处的黄金窗口期。
其次是识别定性难。股市信息纷繁复杂,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则伪装成预测分析招摇过市。究竟哪些信息可以认定为谣言,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也是执法过程中的难点。要判断“小作文”背后是否存在非法荐股、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找出“造谣—传播—牟利”的利益链条更是困难重重。这使得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心存侥幸,屡屡触犯法律红线。
最后是定罪量刑难。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编造传播证券虚假信息,但对于具体的标准却缺乏详细的界定,这就容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震慑力。
当前,多个部门联合打击股市“小作文”,要想充分发挥这股力量,根治“小作文”乱象,关键在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监管层面,需要不断升级更新监管技术,将AI、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应用于谣言内容识别、传播路径追踪等方面,实现穿透式监管,快速定位谣言源头,让“小作文”无处藏身。在司法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股市虚假信息作出更精准的界定,并细化“扰乱证券市场”“严重后果”等的认定标准,明确信息传播量、市场波动率等量化指标,统一裁判尺度,加强执法的落地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一个稳定运行的股市,绝不容许谣言动摇真实诚信的市场基石。当治理变得更加精准,执法更加有力,打击更加到位时,“小作文”就将失去生存空间,资本市场也将越发风清气正、稳定健康地运行。
本文围绕资本市场打击股市虚假“小作文”展开,指出多部门联合监管的意义,阐述了“小作文”的危害及难以根治的原因,强调要从监管和司法层面采取措施,以保障股市稳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