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全国春灌工作,通过展现山东菏泽、河北沧州等地的春灌举措及成效,凸显水利部门在保障春灌用水和城乡供水安全方面的努力,体现春灌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水利部最新发布的数据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全国春灌的壮丽画卷。截至目前,全国累计灌溉面积已经超过6000万亩。各地积极响应,精细调度水资源,全力保障春灌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粮食生产的有力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小麦迎来了重要的返青期。在山东菏泽市,春灌工作全面启动。位于东明的闫潭引黄闸近日正式开闸放水,清澈的黄河水顺着渠道奔腾而下,为沿线的东明、曹县、单县、成武等地区共计280万亩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菏泽全市拥有8个引黄灌区,为了进一步改善灌溉条件,2024年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投资2.91亿元实施了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就像给农田灌溉装上了强劲的“引擎”,让灌溉更加高效、精准。
菏泽市水务局农村水利科科长刘新佩介绍说:“去年全市在灌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3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39万亩。同时,新增节水能力达到了1400万立方米,这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河北,各地的春耕春灌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走进沧州市东光县高八里村的农田,我们可以看到一台自走式智能喷灌机器人正在忙碌地工作着。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灌溉卫士”,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喷出的弧形水幕均匀地洒落在每一寸土地上,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水分。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自走式智能喷灌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根据农田的实际需求,精准地控制喷水量和灌溉范围,真正实现了节水、节能与高效的完美结合。
沧州市东光县种植户张国良深有感触地说:“原来采用人工灌溉的时候,浇完这片地需要5天时间,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效率低下。现在有了这个机器人,1天就能完成灌溉任务,真是省力、省时又节水。而且现在1亩地只需要10块钱的柴油费,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目前,全国已经有1200多处大中型灌区投入到春灌工作中。自2月19日以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由750立方米每秒加大至1350立方米每秒,为春灌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水利部门充分发挥数字孪生水利体系的作用,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精细地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的水量调度和骨干水工程的运用。同时,加强灌区的运行管理和灌溉管理,全力保障春灌用水和城乡供水安全。
本文围绕全国春灌工作展开,介绍了山东菏泽通过引黄灌溉和灌区改造保障农田用水、提升节水能力,河北沧州运用自走式智能喷灌机器人实现高效灌溉的情况,还提及全国大中型灌区开灌及水利部门的调度保障工作,充分展现了各地为保障粮食生产在春灌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