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展开,详细介绍了大会中关于残疾人心理服务模式创新的主题研讨会及圆桌会内容,多位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分享观点与经验,探讨了当前残疾人心理服务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呼吁社会重视心理健康。
在2025年3月19日至21日期间,备受瞩目的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于四川省自贡市盛大召开。此次大会意义非凡,它以“共建·共治·共享——以社会心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鲜明主题,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华夏时报社联合主办。其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努力培育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
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19日下午,残疾人心理服务模式创新主题研讨会及圆桌会同步开启。在这场研讨中,众多专业人士围绕(特殊人群)多元化支持网络构建、残障群体心理服务技术创新以及社会资源整合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且细致的探讨。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讨,为完善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范例。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会上分享了自己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状态感悟。他强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判断残疾人心理服务的模式与创新。在科技赋能的大背景下,残疾人心理服务正迎来全新的窗口期、应用期和创造期,这为残疾人心理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残联理事会理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主任吴世彩在致辞中着重指出,此次大会为全国各地心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业者们搭建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他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通过科技助残的有效方式,让残疾人心理服务以及残疾人事业能够取得越来越好的发展成果。
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冯慧君深刻指出,残疾人心理健康是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每位残疾人的健康快乐、家庭的幸福美满息息相关,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重视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国家治理精细化、人性化的生动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他还表示,媒体的宣传职责贯穿于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链条。媒体既是知识普及的“扩音器”,能让更多人了解残疾人心理服务相关知识;也是舆论引导的“稳定器”,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更是资源整合的“连接器”,能促进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华夏时报》愿意勇担新时代宣传使命,充分利用报社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以精彩的宣传引导,为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高质量发展谱写崭新篇章,为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在专题研讨会环节,重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祚山带来了《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新探索》的精彩分享,为残疾人心理服务实践提供了极具创新性的案例。李祚山认为,残疾人帮扶模式应该实现转变,从以往注重生存保障型,转向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帮扶。他特别强调,残疾人心理服务不应仅仅着眼于对心理问题的矫正,更要注重对残疾人积极品质的培养,可选择以提升残疾人的自信心为突破口。他还提到,“满足残疾人心理服务需要,要特别注重心理康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沈阳市安宁医院康复中心主任王会秋重点探讨了中西医结合五行管理模式在失智老年人及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她巧妙地结合中医五行理论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从患者、家属以及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应让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顺势而为,从而尽快恢复和重建患者在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
杭州市残疾人托管中心副主任濮凤颖以“关爱·赋能·增效——来自杭州的残疾人心理康复服务实践探索”为题,分享了来自基层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宝贵实践经验。在硬件设施方面,他们选择与专业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员工不断努力精进心理服务业务能力,持续学习和进修;同时积极链接各方资源,有效提高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服务能力。濮凤颖认为,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他们的心理优势,我们不仅要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更要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心理优势,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北京市石景山小飞象训练发展中心负责人赵星分享了AI赋能孤独症儿童心理服务的经验,从孤独症及其家庭在康复、心理支持和社会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她指出,孤独症家庭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病耻感和社会偏见可能进一步加剧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因此,机构秉持“以心促心、以心养心、以心赋心”的理念,帮助孤独症家庭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赵星还表示,作为一名心理服务工作者和康复工作者,每天都需要承载更多的压力。所以,她每天都会做好自我心理建设,以达到最佳心理状态,为残障人士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她强调,“对于孤独症家庭,我们首先要引导孤独症孩子的家庭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家庭里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孩子们的干预效果和心理状态才能越来越好。”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密忠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负责人郭志华,与李祚山、王会秋、濮凤颖和赵星共同探讨了他们与残疾人心理服务之间的渊源。
关于当下残疾人心理服务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参与交流讨论的专家学者们,从人才资源、科技赋能、产业的角度分享了各自的见解。李祚山指出,当前残疾人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紧缺,仅仅依靠专业的心理人才和愿意从事残疾人心理服务的人才,难以满足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实际需求。他希望能从政策的顶层设计层面,出台相应的有效举措,让残疾人心理服务工作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推进。
最后,参与交流讨论的专家学者们达成了一致共识,认为社会公众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因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社会社交健康紧密关联,他们衷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身心健康的美好状态。
本文介绍了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中关于残疾人心理服务的相关情况。多位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分享经验、提出见解,探讨了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创新模式、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办法,强调了社会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呼吁提升残疾人心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