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西桂林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介绍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古朴风貌,它作为周敦颐后裔聚居地,650 余年来传承爱莲文化,涵养了优良家风家训。文中讲述了江头村出仕为官者清廉的事迹,以及当地如何挖掘爱莲文化打造广西家教家风基地,对党员干部和社会家庭进行家风教育,最后强调要推动爱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
踏入广西桂林甘棠江上游护龙河西畔,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便映入眼帘。青砖灰瓦在岁月的洗礼下散发着古朴的韵味,那飞翘的檐角仿佛欲展翅高飞;潺潺流水顺着地势蜿蜒流淌,勾勒出错落有致的美妙轮廓。在这里,坐落着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它依山傍水,宛如一位远离尘世喧嚣的隐士,尽显古朴清雅之态。江头村可不简单,它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聚居地。自明朝洪武年间起,时光已悄然走过 650 多个春秋,而周敦颐的爱莲文化在这里始终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周氏后裔前行的道路,涵养出他们特有的家风家训。
在江西省九江市白鹿洞书院,矗立着一座周敦颐铜像,它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周敦颐的思想与精神。
“耕读传家的理念和以德树人的准则,是江头村后人学而优则仕后,能做到清廉一生的根本。”灵川县委党校前副校长伍银生,这位研究江头村清廉文化 10 余年的专家介绍道。江头村自明清以来,人才辈出,出仕为官者多达 163 人,其中五品以上高官就有 37 人。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官员无一贪官,政绩卓著者 40 余人。此外,这里还留下了“父子进士”“父子庶吉士”“父子翰林”“一门两进士”“五代五知县”等千古美谈,为江头村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桂林市充分用好江头村“活态”家规家训资源,致力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此,桂林市成立了一个由市委政策研究室、桂林博物馆等资深史学专家,以及灵川县委党校、县委党史办、县志办和周敦颐后裔等 30 多人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深入挖掘江头爱莲文化,重点对按察使第等 138 座明清建筑进行发掘,同时收集整理了《周冠损薪赈粟施药救百姓》《周履谦立毒誓自警》等 32 个勤廉家风故事。
以此为依托,在自治区纪委监委的支持下,区市县三级联动打造了广西家教家风基地(桂林)。该基地从江头村的家规家训资源讲起,结合先贤家风、红色家风、时代新风等,在深刻阐述家风故事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家规家训的作用,自觉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据统计,自 2024 年 8 月开馆以来,接待进馆总人数近 1 万人。此外,家教家风基地还将服务触角从党员干部向社会延伸,自 2024 年 12 月开展周末家庭开放日活动,超 200 个家庭进馆学习。
“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关系党风政风。”桂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代主任王列强表示。他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江头村的爱莲文化和《周氏家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提炼蕴含其中的清廉、正直、仁爱等价值观,着力提升广西家教家风基地(桂林)影响力,全力打造廉洁文化资源高地和纪律教育目的地。通过这些举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以好家风引领全社会的好风气。
本文介绍了广西桂林江头村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悠久的爱莲文化传承,展现了江头村出仕为官者清廉的良好形象。讲述了桂林市挖掘爱莲文化打造家教家风基地的举措,以及该基地在党员干部和社会家庭家风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最后强调推动爱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对加强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