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展开,介绍了今年我国“睡眠健康 优先之选”的主题,阐述了睡眠不足的危害、造成睡眠问题的原因,给出科学睡眠的妙招,还提及了出现睡眠障碍的应对办法。
3月2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睡眠日。今年,我国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定下了“睡眠健康 优先之选”的主题。专家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视睡眠健康,多去了解科学的睡眠知识,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睡个好觉”。
睡眠不足,危害多多。适宜的睡眠时长是健康睡眠的基石。《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是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其中指出,我国居民夜间的睡眠时间普遍偏短,睡眠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夜醒或早醒、入睡困难依旧是大家面临的主要睡眠困扰。
睡眠问题可不仅仅是个人的小烦恼,它已经上升为公共健康问题。全国爱卫办近期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明确指出,长期睡眠不良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它会让人反应变得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也会下降,进而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大幅降低,甚至还会增加交通和生产安全方面的风险。在情绪方面,会使人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不安,严重的还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从身体健康角度看,长期睡眠不好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癌症等患病的几率。
造成睡眠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表示,睡眠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像熬夜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晚饭吃得过饱或者过晚,睡前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以及睡前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等,都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年龄、遗传、情绪、压力、工作方式、疾病、药物等因素也会对睡眠造成影响。
科学睡眠,有不少妙招。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最近发起了“息屏健心——趣享生活能量满格一小时”活动,呼吁大家在睡前息屏一小时,把精力投入到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去,这样能更好地保障睡眠质量。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范滕滕表示,“好睡眠的标准并非单纯的睡眠时长,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睡眠质量和睡眠满意度。”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差异,主要的判断标准是第二天醒来后能够保持体力和精力充沛。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优质睡眠呢?专家建议,要顺应四时,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维持稳定的生物节律。同时,要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久坐,适当地晒太阳。卧室环境也很重要,应该保持安静舒适,根据个人习惯调整适宜的光线强度。床垫最好相对坚实,不要过度松软塌陷,枕头的高度要适中,被褥要保持清洁干燥。此外,运用正念、放松训练、认知调整等心理疏导技巧,以及睡前洗澡泡脚等方式都有助于睡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应用到睡眠健康领域。例如,智能按摩椅通过AI压力监测技术等,能够精准捕捉用户的压力信号,定制相应的按摩方案,帮助用户缓解身心压力,提高睡眠质量。智能手表则通过内置传感器,能够实时记录用户在睡眠过程中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体动情况等多维度数据,并提供个性化的睡眠建议。
如果出现睡眠障碍该怎么办呢?睡眠障碍是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过多、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或者睡眠行为异常等为表现的一类睡眠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包括“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3大类,共有90多种疾病。
不同睡眠障碍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各不相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韩芳表示,当出现较为严重的睡眠问题时,建议及时到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咨询,早发现、早诊治非常重要。
专家建议,大家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作息,改善睡眠环境,调节心理压力,以及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来促进形成健康的睡眠习惯。
本文围绕世界睡眠日展开,阐述了睡眠不足的危害、成因,介绍了科学睡眠的方法,包括生活习惯、环境营造、智能设备辅助等,还针对睡眠障碍给出了应对建议,提醒人们关注睡眠健康,早发现早治疗。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