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苏轼离开密州九百多年后的一个春日,驱车来到诸城市登上超然台的经历。介绍了超然台的来历、现状,阐述了其对苏轼的重要意义,以及苏轼在此创作的众多名篇。还描述了作者在台上的所见所感,回想苏轼在密州的政绩和情怀,认为这里是苏轼的高光时刻。
在一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中午,距离苏轼离开密州已然过去了九百多年。我怀着对这位文学巨匠的崇敬与向往,驱车前往古密州治所的所在地,也就是如今的诸城市。在抵达之后,我登上了那座被苏学界赞誉为“天下第一台”的超然台。
苏轼的到来,赋予了密州古城这座独特的超然台。如今的超然台,傲然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它是在2007年于原址旁边重建而成的,整体建筑高大雄伟,气势非凡。这里已然成为了展示和研究苏轼在密州工作、生活以及文学创作等一系列活动的重要场所。
毫无疑问,超然台的建成,成为了苏轼在密州的重要精神寄托之所和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站在这超然台上,他或极目远眺,将密州的山川美景尽收眼底;或举杯邀月,与那皎洁的明月诉说着心中的情思;或与文友们相互唱和,共享文学创作的乐趣。在这里,他发出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深沉慨叹,这简短的词句中,表明了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豁达人生态度。他在这里“把酒问青天”,创作出了被誉为“千古第一中秋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那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在这里,他悼念亡妻,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千古名句,那凄美的语言里,饱含着他对亡妻深挚的情感。正是在这超然台上,苏轼创作出了许多闪耀千古的名篇佳作,而超然台也因此成为了密州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更成为了北宋时代当之无愧的文学高地。
我在超然台上缓缓踱步,四处逡巡。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诗词文章以及墨迹刻石。这些作品中,除了苏轼本人创作的之外,其余的都是后人前来瞻仰、凭吊苏轼时所写下的诗文。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这位文学大家的敬仰和赞美之情。我望向远处,思绪飘飞,回想起苏轼在这里灭蝗缉盗,为百姓消除灾害;祈雨常山,祈求风调雨顺;兴修雩泉,解决百姓用水难题;筑堤扶淇,保护一方水土;收养弃婴,展现仁爱之心等诸多政绩。同时,我也品味着他兴教化、文载道、以诗词明志赋情的阔大情怀。当我走下超然台,回头望着那“超然台”三个大字时,我不禁心想:当年苏轼站在这超然台上时,这里应该就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吧。
作者在九百年后登上超然台,介绍了超然台的重建情况,阐述了其对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及苏轼在此留下的众多经典作品。通过在台上的所见所感,回想苏轼在密州的政绩和情怀,表达了对苏轼的崇敬与赞美,认为超然台见证了苏轼的辉煌时刻。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