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以竹为笔,绘就中外文化交融与助残扶弱蓝图

本文聚焦上海市普陀区竹丝编传承人、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创始人程丽,介绍了她的竹丝编技艺之路,讲述了其作品走向国际舞台的经历,阐述了竹丝编蕴含的精神,还着重说明了她通过竹丝编技艺助残扶弱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事迹。

一根普普通通的青竹,能释放出怎样的能量呢?上海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丝编的传承人,同时也是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的创始人程丽,给出了令人惊叹的答案——国际交流与助残扶弱。

程丽来自四川,自小就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房前屋后成片的慈竹,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1996年,身怀竹丝编技艺的程丽来到上海。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精心编出茶具、扇子等物品,放在宾馆寄售。就这样,她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在上海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8年,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全国能熟练掌握竹丝编织技艺的仅有十几人,而心灵手巧的程丽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到了2018年,竹丝编入选第五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程丽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此后,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竹丝画的创作和竹丝扣瓷技艺的传承工作中。

程丽:以竹为笔,绘就中外文化交融与助残扶弱蓝图

近日,程丽接受了专访。在镜头前,她展现出了对竹丝编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程丽带着自己的竹丝编作品亮相世博会“三民馆”。以此为契机,竹丝编开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14年,程丽受邀赴美国国会现场演示技艺,她编织的熊猫笔筒被美国政府官员收藏;2023年,学员徐翠艳制作的“竹编衣”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2024年,程丽带领残疾学员编织的“胸有成竹、破茧成蝶”胸针,在巴黎残奥会上成为中外嘉宾争相收藏的纪念品。

程丽:以竹为笔,绘就中外文化交融与助残扶弱蓝图

在“艺助行”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精美的竹丝编作品,每一件都凝聚着程丽和学员们的心血。

程丽在受访时,一边轻轻抚摸着手中的竹丝,一边深情地说:“竹丝编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青竹原料要变成可用的竹丝,需经历刮青、蒸煮、劈丝等20余道工序。100斤竹子,最终只能得到1两左右的竹丝。“竹丝扣瓷”以瓷器为胎,竹丝经纬相扣,结头藏于无形,成品浑然天成。“竹子中空有节,象征着虚怀若谷;破土上长,寓意着坚韧不屈,这正是中华文化所推崇的品格。”

为了更好地传承竹丝编技艺,并帮助残障人士,2010年,程丽以竹丝编技艺为载体,免费向残障人士传授这门技艺,并创办公益机构“艺助行”。多年来,她已经培训了300余名残障学员,其中有三名学员成为了“全国技术能手”。

竹丝编背后所传达的善意,也架起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位于M50创意园的“艺助行”,吸引了各国友人前来光顾。法国法中企业协会上海代表处代表、多国驻华大使夫人等外籍人士,纷纷前来体验竹丝编。他们在编织体验中感受东方美学,也被艺助行的理念所打动。

程丽介绍说:“他们带走的不只是工艺品,还有对中国助残理念的认同。”艺助行的非遗助残模式被中国残联指定为“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2023年还被中国残联和中国妇联联合授予全国“美丽工坊”的称号。

程丽有着自己的坚持和理念,她认为“手艺不是‘独门秘技’,而是全人类的财富。”于是,她打破了手艺“传内不传外”的行规,将技艺传授给更多需要的人。2023年,程丽带着上海残疾学员以“传帮带”模式,前往云南帮助当地残疾人学习竹编技艺。经过数月的培训,已有多位残疾人实现了灵活增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助残的意义,2023年,她启动了“艺起疗愈”计划,让健康人与残障者共同编织材料包,“以手艺治愈心灵,用合作消除隔阂”。

从四川到上海,再走向国际舞台,程丽以竹为媒,成功架起了中外文化交融之桥。她满怀憧憬地说:“未来我想建一座竹丝编博览馆,让各国工匠在此交流。每一根竹丝都会说话,它们讲述着中华文化,也连接着人心大爱。”

竹丝编传承人程丽的故事,她凭借精湛的竹丝编技艺让作品走向国际舞台,同时将其作为助残扶弱的载体,创办“艺助行”培训残障学员。她打破传统行规传授技艺,启动公益计划,以竹为媒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展现了传承非遗、关爱残障群体和推动文化交融的多重担当。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426.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