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现实,上海加速“未来的未来产业”落地

本文聚焦于“2025浦江创新论坛 – 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论坛生物混合机器人专场”,详细介绍了生物混合机器人这一极具前瞻性的科研领域,阐述其发展历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及上海在超前培育相关“未来的未来产业”方面的举措和决心。

从实验室到现实,上海加速“未来的未来产业”落地

从实验室到现实,上海加速“未来的未来产业”落地

想象一下,能自动摧毁肿瘤的细胞机器人在人体中精准出击;听计算机指挥的动物智能体执行着特殊任务;芯片上耦合着体外培养的脑细胞,仿佛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智能世界。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奇妙创意,如今已不再是虚构,而是真实的科研项目。它们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探寻着未来实现产业化的无限可能。

就在昨天,“2025浦江创新论坛 – 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论坛生物混合机器人专场”于华东师范大学盛大举行。如果说6G、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领域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那么这场论坛所聚焦的则是“未来的未来产业”——碳基与硅基共融的生物混合机器人。

这场充满“科幻色彩”的前沿交叉论坛,向外界释放出一个清晰而强烈的信号:上海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积极超前培育“未来的未来产业”。市科委副主任屈炜明确表示,从研发的起始阶段就要突出产品视角,以产品和应用落地为核心导向,深入探讨生物混合机器人在未来产业中的应用场景和重大命题。

或许,在这一次次真刀真枪的科研“演练”中,“未来的未来”真的会加速降临到我们身边。

20年前开始布局,超越人形机器人

当人形机器人还在努力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征程中时,它的“超越者”——生物混合机器人,其实已经在实验室中默默孕育了十多年。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物混合机器人呢?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熊燕给出了解释。生物混合机器人是将细胞、组织等生物材料与机器人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机器人。它具有更多的生命特征,能够在多尺度下作为可控机器开展工作,小到亚细胞级别,大到生物个体层面。

早在2006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生物技术的潜力,开始进行相关布局,最初的目标是开发出可控的半机械昆虫。2018年,美国发布《半导体合成生物学路线图》,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不同学部的联合支持。截至2022年,NSF已经支持了31项相关研究,投入的项目经费超过3250万美元。

此外,DARPA还在脑机接口领域部署了一系列前沿项目,包括基于细胞、微生物和动物的生物混合机器人,以及工程活体材料、生物传感器、昆虫微机电混合系统等。如今,蜻蜓无人机、器官芯片等多项技术成果已经成功进入产业化阶段。

多学科交叉,孕育“碳基 – 硅融合生命体”

自2008年我国起步发展合成生物学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将目光投向“生物混合机器人”这一融合碳基与硅基生命的尖端领域。

天津大学教授李晓红原本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受到“缸中之脑”和《黑客帝国》的启发,毅然踏上了“片上脑机接口”的研究之路。她表示:“让体外的脑细胞‘长’到芯片上,形成神经网络,从而为生物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构建交互系统。”这种片上脑机接口在无人控制、混合智能、医疗康复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浙江大学教授宋吉舟原本从事力学研究,却在对骨骼肌的力学探索中开始关注生物“机器”。他的课题组原本没有生物学背景,但为了研制出骨骼肌驱动的类弹簧游泳机器人,集聚了力学、生物学、电子学、材料学、机械控制等多个学科的专业人才。

从实验室到现实,上海加速“未来的未来产业”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中海则致力于类脑计算与硅基计算的结合,期望通过发展类脑CPU,研发神经芯片,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平台突破能耗瓶颈。这些创新成果或许能像人脑一样,只需供给一点葡萄糖就能正常工作,而不再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一场前沿论坛,既有科学家也有投资人

这场时长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论坛,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全程认真聆听。他表示:“上海正围绕脑机接口、量子计算、6G等细分赛道,加快未来产业全链条布局。”多学科跨界交叉研究为科技与产业创新带来了变革性的突破和全新的发展机遇,而生物混合机器人正是多学科深度交叉前沿领域的典型代表。

在筹备这场论坛时,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向论坛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海峰提出建议:不要将其办成一场纯粹的学术报告会,而是要更多地研判未来研究方向、探讨产业落地的可能性。因此,参会人员既有顶尖的科学家,也有敏锐的投资人和专业的产业孵化机构,报告人既有定向邀请的,也有通过开放招募而来的。这充分体现了论坛的专业性和开放性,也传递出上海超前培育未来产业的坚定导向——对于那些已具备可行性的技术,不妨大胆地“拉出来试试”。

据悉,这也是浦江创新论坛首次以会议季活动的形式,举办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系列论坛,旨在激发前沿交叉领域的创新活力,鼓励跨界融合。市科委表示,将持续优化和完善前沿交叉领域的科研组织范式,在载体支持、资本赋能、场景开放等维度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贯通产学研创新链条,加速突破性成果的落地。

本文围绕“2025浦江创新论坛 – 前沿与交叉创新专题论坛生物混合机器人专场”展开,介绍了生物混合机器人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强调了我国多学科交叉研究为该领域带来的创新成果,以及上海在超前培育相关“未来的未来产业”方面的积极举措和坚定决心,体现了上海对前沿科技产业的重视和推动其产业化的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773.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