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西部首个未来机器人公园——成都高新区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开园的相关情况,包括活动内容、公园的产业链布局、应用场景中心打造、相关计划发布、企业入驻以及产业专项政策出台等,还提及了公园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各类先进的机器人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能欢快跑跳的机器狗、可进行近身格斗的“机械战士”,还有短短三分钟就能端出美味宫保鸡丁的智能炒菜机器人……3月22日,一场科技盛宴在成都高新区上演,西部首个未来机器人公园——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正式亮相。
当天,位于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的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热闹开园。此次活动以“你好 机器人!”为主题,精心设置了多个内容板块。围绕机器人产业前沿学术交流,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机器人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首批机器人 + 互动场景让游客亲身感受机器人的魅力;新川 Robot 体验坊充满趣味与探索;机器人训练测试场为机器人的性能提升提供了专业平台;机器人企业精品展则集中展示了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模式下的新赛道、新技术和新成果。
活动中,公园以别具一格的“科技市集”形式,呈现了机器人在多个前沿领域的应用场景。涵盖机器人零售,让购物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文创领域,机器人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灵感;服务行业,机器人贴心周到的服务让人眼前一亮;表演环节,机器人精彩的展示赢得阵阵掌声;互动体验区域,市民可以与机器人亲密接触,深刻体验到未来科技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融合。与此同时,“机器人公共训练测试场”也在活动当日首次揭开神秘面纱。这个测试场功能强大,包含了越障能力、爬坡性能、路径规划、任务可达性、复杂路面测试区等多个区域。通过不同的测试装置模拟真实环境,不仅为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还成为了公众学习和交流机器人文化的趣味场所。
据了解,该公园精心打造了机器人全产业链聚集中心。它依托 AI 创新中心 6.8 万平方米的专业楼宇,纵向布局了“核心部件研发 – 整机集成 – 场景服务”的垂直链条。并且,机器人全产业链聚集中心还锚定了三年目标:要聚集 20 家高能级企业,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攻克 10 项“卡脖子”技术,打破技术瓶颈;实现 15 亿元产值,推动产业经济增长;催生 2 家独角兽企业,培育行业领军力量。此外,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在应用端还创新打造了机器人应用场景中心,设置了机器人互动体验、机器人智慧服务、智慧商业等丰富场景,形成了“场景验证 – 产品升级 – 生态扩容”的良性闭环。
当天活动上,还发布了成都高新区人机友好未来社区计划。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的建立意义重大,通过真实场景倒逼技术突破,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实现‘场景驱动、生态协同、渐进迭代、人机共融’的发展模式。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新川创新科技园构建机器人产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活动现场,具身、阿加犀等成都高新区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相关协会正式入驻社区。这一举措进一步完善了机器人产业生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感慨道:“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的启幕,标志着成都高新区为机器人产业打造了极具前瞻性的城市试验场。作为首批入驻机构,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资本 – 高校 – 企业’协同创新的蓬勃活力。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全球创新团队将新川作为技术验证的首选地,这里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和产业配套,必将锻造更加丰富的 AI 技术场景。”
具身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入驻新川“人机友好未来社区”为企业带来了诸多便利。它为企业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快速响应通道,并有机会直接对接场景需求方。“此外,依托社区内的测试实验室,我们的团队正聚焦工业场景的步态优化等,加速技术到产品的工程化转化。”
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还同步发布了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政策通过“1 亿元算力券”“1 亿元模型补贴资金”“1 亿元场景专项资金”等普惠性举措,以“真金白银”支持关键技术创新,系统性破解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共性发展瓶颈。
随着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的正式开放,公园接下来还将积极行动。一方面提升公共空间功能,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体验环境;推动新川 Robot 体验坊常态化,让更多人能感受科技魅力;建设测试场地,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研发制造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持续聚集,让技术创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本文详细介绍了3月22日成都高新区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开园的活动情况,包括活动内容、公园的产业链布局和应用场景打造等。同时,阐述了人机友好未来社区计划的发布、企业和协会的入驻以及产业专项政策的出台,这些举措都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园未来还将持续提升相关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聚集,促进技术创新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