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与邻家少女陈湘灵之间跨越数十年的凄美爱情故事,以及白居易为湘灵创作的众多诗篇,展现了他们在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下的无奈与深情。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在19岁那一年,年少的白居易邂逅了邻家少女陈湘灵,两人恰似才子佳人,迅速陷入了热恋之中。彼时的白居易,激情难以抑制,挥笔吟成了这首《邻女》,诗中满是对湘灵美貌与灵动的赞美。
白居易与陈湘灵的凄美爱情
旷世绝恋 情深缘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为了躲避战乱,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将家眷迁移至符离居住。东林草堂成为了白居易生活了22年的故居,而诗人也一直把符离当作自己的故乡。
当白居易19岁时,在他的眼中,15岁的湘灵天真烂漫、貌美如花,宛如落入凡间的仙子。他们常常私下里约会,月光如水的夜晚,濉河潺潺的河畔,柳荫依依的树下,桃花灼灼的花丛中,都留下了他们爱情的足迹。白居易时常教湘灵识字、读诗,而湘灵则会给白居易讲述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那时的白居易尚未踏入仕途,他们的感情浓烈而纯真。湘灵明丽动人、温柔体贴,早已将终身托付给了白居易。
然而,由于门不当户不对,平民女子湘灵和白居易的爱情遭到了白家的坚决反对。尽管两人情深意笃,但也只能偷偷地交往,这份爱情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下,显得格外脆弱。
两人爱情的悲剧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白母坚决不允许儿子和一个农家女成婚,白居易苦苦求情,却没有任何结果。于是,他横下心来表明心意,只爱湘灵,非她不娶。贞元四年(788年)春,白母为了彻底拆散这对鸳鸯,趁着白季庚移官衢州的机会,安排白居易离开符离去随父求学。白居易虽然人到了衢州,但心中却时刻思念着湘灵。再加上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不到两年就疾病缠身。后来,白居易以养病和无人切磋学业为由,征得父亲的同意暂时回到了符离,得以再次与湘灵耳鬓厮磨、终日相守。湘灵精心绣制了“锦表绣为里”的履綦赠予白居易,表达了“永远如履綦,双行复双止”的美好希望,期盼两人能永远像那鞋子一样,无论前行还是停下,都能双双对对、永不分离。
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29岁那年,白居易考中了进士,他依然坚持非湘灵不娶,却又一次遭到了母亲无情的拒绝。他们相知相爱已经十几年了,这种生离的痛苦时刻折磨着他们,但两人仍然为了那份无望的爱情坚守着。元和三年(808年),37岁的白居易最终难以违抗母命,与杨氏成亲。虽然他勉强应承了这门亲事,但夫妻之间若即若离、同床异梦,留下了无穷的遗恨。
也许是天意怜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途中,竟然与湘灵意外邂逅。当年的翩翩少年和如花红颜都已不复存在。此时的湘灵依然遵守承诺,守身未嫁。多年未见,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别离的情景顿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此时白居易已44岁,湘灵也年近不惑,两人不禁抱头痛哭。
白居易53岁时,卸任苏州刺史回洛阳,途经符离再次回到东林草堂,却发现湘灵家已是人去楼空。相传此时的湘灵已经遁入玉皇寺,正式落发为尼。
这段旷世绝恋,情深缘浅。白居易与湘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像是诗人那段岁月里最美的一束光。这些美好的画面成了他一生难忘的记忆,也成了诗人永世的伤痛。
白居易为陈湘灵创作的诗歌
愁肠百结 千回百转
初次遇见佳人,白居易情窦初开,激情难抑之下,吟成了《邻女》一绝:“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据考证,这是白居易为湘灵创作的第一首诗歌。
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白居易和湘灵不能公开交往,幽会既让两人期待,又充满了激情。诗人追忆此情,写下了名篇《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贞元九年(793年)冬天,白季庚前往襄阳为官,迫令白居易前往襄阳求学。临行前的晚上,诗人在深夜里与湘灵幽会于濉河岸边,两人依依惜别,热泪滚滚。诗人彻夜难眠,怀着悲痛含泪写下了《潜别离》一诗赠给湘灵:“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在前行的路上,诗人和着泪水写下了《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第二年春天,白父在襄阳任上病故后,诗人又回到了符离故居。虽然重孝在身,偶尔还能和湘灵幽会,但终究受到世俗偏见的限制,二人只能苦苦地等待。白居易把对湘灵的一腔思念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贞元二十年(804年),白居易任校书郎之职的第二年,他趁着游览徐州的机会,专程到符离去寻找湘灵,却没有找到。平日里与湘灵相处的一幕幕不断浮现在眼前,潜别与暗离的痛苦吞噬着他的心,于是他从心底生成了《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倶作独眠人。”
40岁那年,白居易写下了《夜雨》一诗,再次缅怀初恋,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东邻婵娟子”湘灵真挚的思念之情:“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这首诗充满了哀怨和无望,饱含着凄惆与悲伤。在这凄风苦雨的秋夜,更让白居易思念起“隔在远远乡”“无日不瞻望”的“所念人”——湘灵,埋在心底的“所感事”也不断涌上心头。可是,“乡远去不得”——湘灵远得不知在何方;“肠深解不得”不是不愿解,而是无力解,无力摆脱封建礼教的羁绊。面对独宿的“空堂”,除了思念还是思念。是啊,那发自心底的爱又怎么会轻易忘记呢?叠词“远远乡”写出了对故乡的魂牵梦萦,“深深肠”道出了诗人愁肠百结、千回百转的思念,更加令人对他们凄美的情感神往不已。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谪赴江州途中,偶遇了萍踪羁旅的湘灵父女。多年未见,离恨百结,两人泪眼迷蒙,相对无言。为此,诗人写下了《逢旧》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此后,这对恋人再无缘相见。
公元821年,白居易已经50岁,仍然和着泪水为湘灵写下了《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白居易人生中刚开始的美好爱情化作了两行相思的泪,这段爱情经历虽然过去了,但留给白居易的思考和伤感却是无穷无尽的。
公元824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再次来到符离时,物是人非,他怆然心动,写下了《汴河路有感》:“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见山。啼襟与愁鬓,此日两成斑。”不知恋人的下落,形单影只的他,情何以堪!
为了这份青涩的恋情,为了那个影响他一生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少女湘灵,白居易写下了《邻女》《寄湘灵》《寒闺夜》《冬至夜 怀湘灵》《夜雨》《逢旧》《寄远》《长相思二首》《春眠》等数十首表达相恋、相别、相思之情的诗篇。从少年时期创作《邻女》开始,到69岁创作《春眠》结束,白居易以诗记录这段恋情长达五十载,真可谓是长恋,亦是“长恨”!
本文详细讲述了白居易与陈湘灵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以及白居易为湘灵创作的众多诗歌。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束缚下,充满了无奈和痛苦。白居易用诗歌记录了他们的爱情历程,这些诗歌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这段爱情故事和这些诗歌,成为了白居易生命中难忘的记忆和永恒的伤痛。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