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涸到润泽:2025北京水生态的华丽转身

本文聚焦2025年北京的水生态环境变化,介绍了北京通过“还水于河”增加有水河道长度、“藏水于地”实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清零以及“节水优先”并举的智慧,让这座曾经缺水的特大型城市逐渐恢复“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水韵。

北京,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往昔泉源星罗棋布、河流交错纵横。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北京一度陷入河道断流、井泉干涸的生态困境。

从干涸到润泽:2025北京水生态的华丽转身

2025年3月16日,游客在北京颐和园惬意地乘船赏花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时光流转至2025年,春风轻柔地拂过这座古老的城市。此时的北京,永定河实现全线贯通,官厅水库上成群的水鸟自由翱翔,环二环滨水步道与城市绿道景色美不胜收。这座特大型缺水城市,正凭借“加”与“减”的智慧,重塑“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优美水韵。

还水于河:有水河道长度新增500多公里

一只只从远方归来的候鸟悠然地漂浮在水面上,它们时而欢快地振动翅膀,时而轻轻啄向水面,溅起一串串细小的水花。连日来,候鸟迁徙的队伍陆续抵达北京密云水库。经过一个冬天的寂静,这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

从干涸到润泽:2025北京水生态的华丽转身

2025年3月4日,天鹅在密云水库流域的清水河欢快地戏水觅食。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顺着河流向下游走,在北京顺义潮白河漕运码头,一艘艘游船整齐排列,蓄势待发。它们正等待着潮白河游船航线复航,届时将带领游客一同领略河道的春日美景。

“这些年潮白河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北京市潮白河管理处河道事务管理所所长郭东江,长期投身于潮白河的河道管理保护工作。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气候变化、城市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保障北京供水的密云水库逐渐难以维持收支平衡,其下游的潮白河也渐渐干涸。

“那时的潮白河大部分段落都没有水。”郭东江介绍道,长期的干涸使得河床里杂草肆意生长,部分河床甚至完全沙化。

流淌的河水是一条河流的生命之源。北京市潮白河管理处规划计划科科长张怀斌介绍,2015年起,北京借助“南水”入京的契机,在遵循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原则和确保居民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开始通过多水源、多流域联合调度对潮白河实施生态补水。潺潺的流水,让干涸的河道渐渐恢复了生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21年5月29日,断流20多年的潮白河再次全线奔腾,这条曾经干涸断流的‘京东第一大河’成功‘复活’了!”张怀斌激动地说。

近年来,北京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协同治理,积极推进幸福河湖的保护与建设。如今,北京五大河流已实现连续四年贯通入海,有水河流长度相较于十年前增加了500多公里,全市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

在此基础上,北京还不断深入推进滨水空间的开放共享,目前全市河湖通航里程已达84公里。流水潺潺、水鸟翱翔、人水和谐,正成为越来越多河湖的真实写照。

藏水于地:实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清零

冬去春来,人们惊喜地发现,数座以往在冬季枯水期断流的泉眼,在过去几个月里始终涌动着鲜活的泉水。

在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副科长李民诗的监测记录里,近年来复涌的泉眼越来越多,目前有水在流的泉眼已达到了880个。

从干涸到润泽:2025北京水生态的华丽转身

2025年2月20日,北京市密云水库加大出库流量,为下游补水。(北京市水务局供图)

泉水复涌意味着什么呢?李民诗介绍,泉水被称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越来越多泉眼复涌,意味着北京地下水位逐年回升,这座城市正逐渐填补地下水方面的“历史欠账”。

资料显示,北京历史上曾是泉源遍布之地。但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作为北京重要用水来源的地下水开始被大量开采。2014年以前,在北京城市用水结构中,地下水占比一度超过50%。

“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了持续十多年的干旱,为满足城市供水需求,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李民诗介绍,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980年的7.24米增大到2015年的25.75米,曾经活跃的泉水也逐渐走向枯竭。

2014年底,“南水”进京。北京市采取“少采多补”的方式,开始扭转地下水超采的局面。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介绍,2014年底开始,北京城市用水的主力水源逐渐切换为“南水”。通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做好水源置换等措施,北京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地下水在用水结构中的占比逐渐下降至不足三成。同时,约22%的进京“南水”通过北京市的河道水网、蓄滞洪区、砂石坑等流入地下,用于促进地下水的涵养修复。

在“减”与“加”之间,北京地下水逐步迎来复苏。李民诗介绍,截至2024年12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9年回升,地下水储量增加近70亿立方米,严重超采区面积已实现清零。

节水优先:“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智慧

春日的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绿草如茵,莺啼婉转,游人如织。在公园一处名为“飞瀑叠翠”的景观,一席巨大的水帘从高处飞泻直下,氤氲的水雾让整个公园更显生机与灵动。

这处“飞瀑”的水源从何而来呢?既不是地下水,也不是自然河道,而是来自北京排水集团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北京温榆河公园工作人员介绍,“飞瀑”是再生水进入温榆河公园的“入口”。进入园区后,它将与雨洪水共同成为公园的生态水源,用于景观美化与植被灌溉,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新水的使用量。

而在位于北京市东南二环附近的龙潭西湖公园,宁静的湖泊下隐藏着另一种节水智慧——龙潭西湖调蓄工程。这项工程通过立体利用湖泊地下空间,在提升周边地区防汛保障能力的同时,还能实现对雨水的充分利用。

龙潭西湖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以2023年为例,调蓄工程共存蓄了23.8万立方米雨水,其中有14万立方米经过净化后陆续回补到龙潭西湖中,相当于三个龙潭西湖的景观用水量。

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近年来,作为特大型缺水城市的北京不断提升各类水资源的利用能力,逐步建立起“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尽管如此,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仍仅为约15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要用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好经济社会发展,北京还得严格把控水资源的利用。

北京城市总规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常住人口总量上限,全市16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颁布实施《北京市节水条例》,构建起贯穿水资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的节水体系……

从干涸到润泽:2025北京水生态的华丽转身

2025年2月19日,技术人员在宏福农业大兴园区的智能温室中检测智能节水管道。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近年来,北京始终坚持节水优先、量水发展,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在持续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支撑了经济总量翻番。2014年到2024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从16.35立方米降至8.45立方米。北京市连续20多年获评“节水型城市”称号,用水效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在2月召开的2025年全市水务工作会议上,北京市水务局提出要继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今年全市生产生活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

“接下来,北京将以首善标准继续推进节约用水工作,让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作用,继续走好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孙迪说。

本文围绕2025年北京的水生态治理成果展开,详细阐述了北京通过“还水于河”增加河道水量、“藏水于地”提升地下水位、“节水优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了水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尽管仍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挑战,但北京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有效的举措,朝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109.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