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辩证思想:为世界发展带来的启示探寻,薄国强解读“两个结合”:实践中的辩证智慧

本文围绕“两个结合”的辩证思想展开,通过对澳大利亚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薄国强的专访,探讨了“第二个结合”在实践中的辩证法,同时还提及了文化的辩证性以及新质生产力与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新社武夷山3月23日消息,今日话题聚焦于“‘两个结合’的辩证思想对当今世界有何启示”。此次,我们有幸专访到澳大利亚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薄国强,一同深入探寻其中的奥秘。

作者:曾玥 裴心语

“两个结合”辩证思想:为世界发展带来的启示探寻,薄国强解读“两个结合”:实践中的辩证智慧

2020年6月9日,在西藏拉萨,我们能看到工作人员正专注地筛选树(草)种。这一画面仿佛是一个缩影,展现着人们对自然与传统的珍视和利用。其实,类似表达辩证关系的表述还有不少。“古为今用”,它强调的是深入挖掘旧事物在新环境中潜藏的可利用价值;“辩证取舍”则清晰地表达了新的可能性与文化传统之间那微妙而又重要的辩证关系。此外,“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守正创新”等词汇,也都围绕着同一个核心,那就是过去的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现在的形态,而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的辩证判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需要思考,在众多事物中,哪些是应该舍弃的,哪些是需要采纳的,又有哪些是值得进一步发展的。

中新社记者提问:“第二个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它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辩证法的呢?

薄国强解答道:实际上,许多中文词汇都巧妙地浓缩了辩证思维的精华。就拿“文化”这个词来说,它的英文翻译是“culture”,追根溯源,这个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本蕴含着农业耕作的意思,即耕耘土地、栽培庄稼,让其生长。

在薄国强教授看来,中文语境里的“文化”是一个充满辩证性的术语。其中,“文”象征着悠久的传统积淀,那是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而“化”则代表着持续不断的变革与演进。这两者的结合,恰恰体现了文化的鲜活本质。文化既有着绵长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与智慧;同时,每个时代、每一代人又都在对其进行创新转化,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能够永葆生机并得以传承。倘若失去了这种变革的动力,文化就会如同失去水源的湖泊,沦为僵死的遗存。正是“文”与“化”的辩证统一,才让“文化”真正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个结合”辩证思想:为世界发展带来的启示探寻,薄国强解读“两个结合”:实践中的辩证智慧

2025年3月19日,“开启大模型•遇见机器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在成都盛大举行。现场,四足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讨论愈发热烈,其本质其实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动方式演进的深入探索。这种互动始终离不开具体的物质对象,即便涉及虚拟空间的创造,也依然要建立在实体物质的基础之上。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高质量新型生产工具,必将推动社会发展迈向新的层次,人类文明也将随之开启新的篇章,迈向新的高度。

受访者简介:

“两个结合”辩证思想:为世界发展带来的启示探寻,薄国强解读“两个结合”:实践中的辩证智慧

图为薄国强。

薄国强(Roland Boer),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还入选了2023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薄国强拥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宗教批判理论等。近年来,薄国强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领域,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国人的指南》《恩格斯:社会主义治理的基础》《掌权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治理的历史和理论》等专著,还开展了“1978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研究项目。

本文通过对薄国强教授的专访,深入探讨了“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在实践中的辩证法,强调了文化的辩证性以及新质生产力与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揭示了过去文化传统与现在形态的关联,展现了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生命力的过程,同时展望了人工智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233.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