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崛起,监管亟需“换挡升级”

本文围绕新业态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展开,以智能驾驶模式下驾驶员睡觉引发讨论为例,指出智驾技术等新业态在发展中面临事故责任归属不明等问题。强调面对新业态特点,不少领域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需更新完善,政府部门应承担责任,同时介绍了一些已有的监管举措,最后期待新业态在监管助力下更好发展。

在当今社会,新业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如同汹涌的浪潮般冲击着我们的生活。而与之相伴的,是对新监管的迫切呼唤。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宽阔的高速路上,汽车风驰电掣,然而驾驶员却在座位上呼呼大睡,还不时打起呼噜。这听起来仿佛是天方夜谭,但它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些驾驶员在智能驾驶模式下酣睡的视频,瞬间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一现象如同一个信号弹,引发了我们对智驾技术发展的深入思考。

智驾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将交通方式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仿佛为我们的生活插上了翅膀。然而,如同硬币的两面,它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以传统的驾驶员为责任主体构建的,在智驾模式下,当事故发生时,责任归属变得模糊不清。驾驶员、车企以及智能系统供应商,究竟谁应该为事故负责呢?这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实,类似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智驾领域,在其他新业态中也屡见不鲜。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如果人工智能被“投喂”了不当的语料,从而导致虚假内容和错误言论的产生,那么对于开发者、使用者以及平台,应该如何进行责任判定呢?再看具身智能机器人,当它们进入医疗、生产等重要场景时,一旦做出错误决策并对人造成伤害,责任又该如何认定呢?还有低空经济,如今正迎来发展的热潮,但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尚未建立,飞手的培训和资质认证体系也不完善,这无疑给低空飞行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又该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呢?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面对新业态发展迅猛、跨界融合等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不少领域的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已经滞后,甚至存在空白。这就好比早年网络购物、网络直播、网络剧、微电影兴起时一样,如果监管不能及时跟上,行业就很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新业态监管方面,政府部门的责任首当其冲。当新兴业态刚刚出现时,有关部门就应该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敏锐的洞察力,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积极研究并提出规范管理的办法。对于那些需要完善的规定,要及时“打补丁”;对于那些急需出台的新规,要尽快落地。特别是对于那些事关公众利益、公共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新业态,更要高度重视、积极介入,及时拿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对新业态实行有效监管,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有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有的则可以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通过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毕竟,对新生事物的监管往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规范,但绝不能抱有“等发展起来再规范”的错误思想。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对新业态的监管已经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前不久,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明确划分空域时应当兼顾低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建议加快出台空域管理条例。2024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颁发了北京市首张具身智能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2024年1月施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则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设计生产、运行使用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举措都为新业态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新业态呼唤新监管,新监管也将助力新业态更好地发展。我们满怀期待,希望更多的新经济新业态能够在发展中不断规范,在规范中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本文指出新业态发展带来诸多新问题,如智驾技术的责任归属、人工智能的定责等。强调面对新业态特点,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需更新完善,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监管责任,可借鉴经验或试点先行。同时介绍了已有的监管举措,最后表达了期待新业态在监管助力下实现良性发展的愿景。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471.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