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枣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闻发布会,详细阐述了枣庄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及取得的显著成果,包括企业培育、技术攻关、科技服务等方面。
3月24日下午,一场备受瞩目的新闻发布会在枣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主题为“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在发布会上,枣庄市科技局副局长沈长遐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新闻发布。
沈长遐在发布中着重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宛如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市科技局始终坚持以“五个一”发展思路为引领,在企业培育、技术攻关、平台打造、人才集聚、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统筹兼顾,精心谋划。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强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使得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如同骏马奔腾,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具体来看,2024年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了129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更是突破了6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实现了重大突破,首次超过50%,达到了50.84%,较之前提高了2.76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六,并且提前两年完成了“工业倍增计划”的目标任务。
加大梯次培育力度,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枣庄市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积极健全梯次培育体系。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高一核心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全周期培育体系,形成了“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认定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建立了动态的“培育库”和“储备库”,为企业提供精准化的指导服务。目前,培育库企业有220余家,储备库企业达280余家。
在科技企业孵化方面,完善了“创业苗圃 + 孵化器 + 加速器 + 科技园区”的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孵化体系。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从企业发展的全周期角度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8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各类孵化平台累计孵化企业2000余家,其中科技型企业850家、高新技术企业160余家,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00余项,授权专利1300余项。
为了让科技惠企政策深入人心,枣庄市采取“线上 + 线下”的模式,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流程以及优惠政策等专题培训。联合相关部门加强研发投入财政奖补、科技金融等政策宣讲,精准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各类科技政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自2024年以来,共组织了1000余家企业参与省“科技政策进万企”宣传培训活动,开展政策培训活动10余次,累计培训企业2000余人次。
突出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围绕“6 + 3”现代产业体系,枣庄市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及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通过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
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项目为牵引,积极组织开展科研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24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5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7项,获得省级以上支持资金8500余万元。2025年对标省科技创新“2 + 10”重点产业支持方向,精心指导企业凝练了36项省重点项目指南建议,力争更多重大科研项目纳入省级科技创新盘子。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行动,高站位谋划、全方位布局、高水平建设。明确各类平台功能定位,定期开展绩效评价,以评促建、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打造一批高质量标杆平台。2024年获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备案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新增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家,新建市重点实验室66家。互联网小镇获评国家级孵化平台优秀等次。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2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7家、省级平台92家,平台科技设备原值达到10.8亿元,累计带动研发投入44.1亿元,实现社会效益213.9亿元。其中由鲁南化工牵头建设的省煤基化工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全球首个“醋酸甲醛缩合法制备丙烯酸新技术”,打破了国内外单一石油化工路线生产丙烯酸的束缚,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科技“源头活水”。
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济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完善科技需求与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机制,融合科技培训、科技金融、科技沙龙全生态服务,高标准规划建设枣庄科技大市场,积极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一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布成果100余项、技术需求70余项,其中24项成果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库,3项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精工电子与中科院青能所联合攻关的“高性能固态锂电池材料、技术及系统应用”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山东联润新材料牵头研发的“直径及捻度大幅度变化的纱线和产品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聚力强化科技服务,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近年来,枣庄市不断加大科技供给,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全力统筹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在科技人才加速集聚方面,依托项目吸引“高精尖端”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承办第六届“创业齐鲁 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西安初赛,10人在全省决赛胜出。2024年新引进外国专家68人,较2023年增长6.15%;引育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15人,较2023年增长36.36%。
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方面,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修订《枣庄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管理办法》,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2024年办理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2.7亿元、惠及科技企业312家,备案金额8.3亿元;60家企业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补助476.6万元,同比增长75.2%。实现“科融信贷”首单落地——山东一唯自动化有限公司“直缝焊管引熄弧板机器人自动组对焊接系统”项目获金融机构贷款290万元;推动山东越成制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获省级股权投资1500万元,实现“科技股权投资项目”零的突破。
在惠企政策高效落实方面,大力实施“科技政策进万企”活动,统筹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等服务资源,精准高效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打好政策、服务“组合拳”,着力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2024年度共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5亿元,同比增长25.4%。
本文详细介绍了枣庄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举措和显著成果。通过加大企业梯次培育力度、突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服务等多方面工作,枣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创新能力和生态持续优化。未来,枣庄有望在科技赋能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