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张俊杰代表关于“云胶片”的发声,深入探讨了医学影像“云胶片”应用带来的改变,以及背后反映出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改革举措,同时展望了未来医疗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张俊杰代表的一句话——“让患者们再也不用拎着一大袋子胶片到处跑”,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这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患者们长久以来的困扰和期盼。
这一温暖的细节,深刻地反映出人大代表履职与群众急难愁盼之间的深切共鸣。张俊杰代表去年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医学影像“云胶片”应用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截至去年8月,全国已有12个省份建成省级“影像云”,22个省份建立了互通共享机制。曾经患者们手中那沉甸甸的一袋胶片,正逐步实现“加速跑”。
“一袋胶片”的“加速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改变,它更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生动缩影。去年11月,《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印发,这一文件为常年困扰患者的“重复检查”“重复收费”难题明确了解决方案,并且限定了解决周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设定工作任务时,也着重提到了“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从患者的切身需求出发,改变部分医疗机构“以药养医”“靠检吃检”的模式,围绕患者的诊疗体验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这正是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许多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各级医院服务的变化。走进医院,专业耐心的导诊服务让人不再迷茫;复诊转诊时,快捷通道节省了大量时间;方便智能的挂号系统,让挂号不再是一件难事;清晰透明的医保报销,让患者心里有底。在医院里,“迷路”的情况越来越少,与医生们的交流越来越多;乱开药、重复检查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患者的健康档案、既往病史更加完备;“一点小病就上大医院排号”的情况也逐渐减少,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总有专家坐诊,还有“家庭医生”提供上门签约服务,让就医变得更加便捷。
要让患者少跑路,就需要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从“云胶片”的成功应用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技术应用带来的巨大助力,更看到了完备的制度环境、高效的部门协调、规范的诊疗行为和明确的评价反馈机制共同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前期医联体建设的大量投入,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各级医院的人力物力统筹起来;如果没有完善的薪酬激励体系,执行层面就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没有医疗、医保、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政策取向缺乏一致性,就容易滋生新的难题。
医疗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张俊杰代表期待“全国层面将很快实现通用互认,异地患者就诊更加省心省时省钱”。与此同时,亦有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医保异地就医、医疗公共数据互通、药品集采和罕见病用药评价反馈等领域建言献策。我们期待这些好建议同样能够“加速跑”,带动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本文围绕两会代表提及的“云胶片”应用,阐述了其推动医疗服务改善的重要意义,展示了近年来医疗服务人性化升级的成果,强调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需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协同,同时期待代表委员的更多建议能促进医疗改革深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