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青岛地区,围绕“土特产”与乡村振兴展开,详细介绍了崂山茶、莱西水产养殖等“土特产”的发展模式,阐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土特产”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青岛通过产业集群建设、政策支持等措施让“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有力支撑的情况。
“土特产”,这一小小的词汇,却有着大大的能量。它一头紧密连接着乡村振兴这一国家大业,另一头则深切关乎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用心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正如苏轼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想有效拓宽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乡村“土特产”的高质量发展与差异化竞争显得尤为关键。
充分依托一方水土,深入开发乡土资源,是发展“土特产”的重要途径。眼下,崂山茶迎来了春茶上市前的茶园管护关键时期。崂山茶享有“江北第一名茶”的美誉,其种植历史已经超过了60年。作为青岛崂山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如今崂山茶的种植面积约达2万亩。在青岛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石社区,这里四面环山,九水河从村旁潺潺流过。青岛九水生态园林有限公司的一百余亩生态有机茶园就坐落于此。企业负责人刘祥介绍说,近年来,茶园始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二十多年植树育林所形成的宝贵生态环境,结合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等科学种植方法,产出的有机茶叶品质优良、口感绝佳,其售价相较传统产品翻了一番,成为了富民增收的特色资源。
图为生态有机茶园。
突出地域特点,充分体现当地风情,也是“土特产”发展的一大秘诀。青岛莱西市水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大小河流共有61条,还有3座大中型水库,全市宜渔水面达7万余亩。2023年,当地开始尝试在河湖试养小龙虾、大闸蟹,目前,养殖范围已经拓展到姜山、河头店、日庄等镇街。不同于常规的精养模式,莱西充分利用其河湖优势,进行“野生散养”。在提升品质的同时,受北方气候和水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闸蟹的成熟周期比南方地区足足延长了30天左右,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全部项目进入达产期后,预计每年可产小龙虾360吨、大闸蟹210吨,实现营业收入4600余万元。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有机融合,为“土特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果园管理正当时。在青岛果香天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果园里,青岛市农科院体系专家联合开展“豌豆 + N”多茬口复合生态种植模式技术指导。针对苹果、桃等果品的种植现状,专家们指导在果园行间种植豌豆,利用豌豆根系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减少除草成本,提高果园综合效益。而在东营的盐碱地,专家们把“青砧1号”“青砧2号”等多个“青砧”系苹果砧木分别与“鲁丽”“瑞雪”“烟富3”等10余个主栽苹果品种进行匹配、对照、分析,评价和筛选耐碱性较强的苹果砧穗组合。其目的在于聚焦种子“芯片”,瞄准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支撑的短板弱项,开发适宜种源,促进成果转化,为盐碱地注入苹果生长的生机与希望。
图为青岛市农科院体系专家联合开展“豌豆 + N”多茬口复合生态种植模式技术指导。
要让田间地头的“土特产”真正变成乡村振兴的“金扁担”,就需要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串珠成链。青岛市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为乡村振兴赋能。出台了《关于强龙头 补链条 兴业态 树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实施“种子金”“龙头金”等财政股权投资,为特色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培育特色农业超十亿元镇5个。以“十百千”亿级农业产业链发展为依托,开展省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试点,争取省级资金用于设施蔬菜产业链补链、强链。构建“链主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 基地”模式,推动特色产业通过规模化种植、加工转化和冷链物流,形成产销一体化链条。构建品牌培育、标准、产业、营销“四个体系”,全市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67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6年入围全国十强。
本文围绕青岛“土特产”助力乡村振兴展开,介绍了崂山茶、莱西水产养殖等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土特产”的案例,强调了科技创新对“土特产”发展的推动作用,还阐述了青岛通过产业集群建设和政策支持,让“土特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积极影响。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