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开,介绍了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各地区的创新实践,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立核算评估体系、市场交易机制及跨区域协作机制等解决措施,以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高水平地保护自然资源,同时高效率地利用它们,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能够让生态优势持续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外溢“两手抓”,是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做好生态利用这篇大文章,努力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各地致力于挖掘蕴藏在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涌现出了众多亮点和创新做法。
比如福建南平市,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实现了从“卖林木”到“卖生态”的华丽转变;浙江安吉县则借助竹林碳汇改革,让原本“沉睡”的竹林焕发出勃勃生机;四川南充市依托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积极探索并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等。
2024年,《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出台,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生态保护补偿的法律法规,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更是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列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一系列指导文件和利好政策的陆续出台,有效解决了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释放了绿色增长的潜力和动力。
尽管我国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化和核算体系还不够完善,既缺乏统一的标准,又没有准确的测量工具,这使得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无法得到全面体现。同时,生态产品的交易与流转机制也不够健全,生态产品无法像传统商品一样自由地进行流转和抵押,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未来,我们应多措并举,让生态既“有颜”又“有值”。
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统一的生态产品核算与评估体系。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科学的生态产品评估标准,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量化,从而为生态资源的定价提供可靠依据。积极推动各省市出台类似的地方性标准,并加快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化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推动生态经济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其次,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绿色资源的流转与交易。推动绿色金融与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支持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等金融工具的发展,激励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交易。鼓励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例如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企业对生态产品的投资和开发。加大生态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确保生态产品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清晰明确,为投资者和开发者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
最后,要加强生态保护的跨区域协作与机制建设。建立跨省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特别是针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重要水系,应形成多省联动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有效解决生态保护中的资金和资源分配问题,避免出现“一方保护,另一方受益”的不公平现象,确保整个流域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强化各地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联动与合作,通过定期召开生态环境协调会议和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在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本文介绍了我国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政策举措与各地实践成果,指出当前存在的价值量化核算体系不完善、交易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建立核算评估体系、市场交易机制和跨区域协作机制等解决办法,以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