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4年中关村的发展成就,详细阐述了其在科技改革、原始创新、产业集群建设以及大学科技园发展等方面的亮眼表现,展现了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发展重要阵地的强大实力和发展潜力。
2024年,中关村,这片我国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和高科技企业的出发地,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在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中关村蝉联第一,彰显了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如此,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8万件,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更是硅谷的1.3倍,凸显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新设科技型企业超过4.6万家,日均新设126家,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北京中关村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持续推进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的努力。
先行先试的科技改革“试验田”
“以往我们在海外项目的设备、样机返厂时,入驻综保区前设备到港后通关大约需要一周时间,而现在两三天就能完成。”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城说道。中关村综保区的投用,让货物通关时效大幅提高,企业成本降低,客户体验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关村综保区是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2024年8月,中关村综保区一期产业空间——创新研发主楼投入使用,王仕城所在的公司成为了首批入驻企业之一。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中关村始终发挥着科技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秉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目前,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24项措施已全部落地,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有效发挥了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的作用。
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去年4月,工信部、科技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从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五个方面,部署了50项重点任务。
自方案印发以来,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不断发力。中关村持续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例如,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高分辨质谱仪等。智能网联汽车整车芯片国产化率也从3%提升至42%。
同时,中关村加快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围绕合成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出台了38项产业政策。目前,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医药健康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此外,中关村还积极抢滩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了全国首家量子科技孵化器和具身智能产业园,布局建设“火箭大街”“卫星小镇”,形成了“南箭北星”的发展格局。
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
“中关村在海淀发展起来,这里的核心优势在于海淀的人才优势、教育优势和创新氛围。”王仕城说出了众多落户中关村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心声。
为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印发实施了《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增势赋能、能力提升、产业培育、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9条重点任务。
近年来,中关村充分发挥沙河高教园区的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市区联动打造北京未来大学科技园,积极探索多校共建、一园多址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新模式,横向打通高校学科、设备、成果等资源,培育发展未来通信、空天科技等未来产业。
北京市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中关村将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全球顶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毕业生引进“直通车”制度。国内“双一流”高校、国际知名高校重点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外籍毕业生来华创新创业的,可申请私人事务类居留证件。同时,还将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社保接续政策。
2024年中关村在科技改革、创新成果、产业集群建设以及人才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持续的创新投入和对大学科技园的大力推动,中关村不断巩固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中关村有望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