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介绍了社区开展的送医义诊、消防知识普及等活动,还阐述了社区通过共建共享凝聚各方力量,对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建设志愿者队伍,推动资源服务下沉,以及居民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并从中获得美好生活体验等情况。
在江汉里社区,有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常年活跃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始终秉持着服务居民的理念,坚持常年送医进社区,开展义诊服务。他们带着专业的医疗设备和热情的服务态度,走进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为居民们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疾病诊断和医疗咨询等服务。这份贴心的关怀,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位居民的心,因此深受居民们的欢迎。
与此同时,江汉里社区一呼百应服务队也在小区里积极行动着。他们深入到居民中间,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向居民们普及消防知识。从火灾的预防到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他们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提高了居民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汉里社区的基层治理中,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和热心人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实践者,成为了基层最美的“治理增量”。江汉区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积极倡导共建共享理念,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队”将邻里街坊、共建单位、下沉单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了“一站式”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7个开放式街坊共享空间。这些空间成为了居民们交流、娱乐、学习的好去处,也为社区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成立于2020年9月,它位于汉口姑嫂树路与兴业路交会处,是江汉区最大的城市更新安居工程综合体。这里的社区居民具有鲜明的特点,近九成来自汉口老里份,其中原汉口紫竹、楚宝、清芬片的居民占比达到80%,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为35%。针对这样的居民结构,社区在治理和服务方面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闲置空间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江汉人家B区13栋的架空层共享空间为例,社区充分发挥居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集思广益和共同改造,将其变身成为了一个充满温馨和活力的街坊茶舍。居民们把家里装修闲置的桌椅、沙发捐赠出来,供大家循环使用。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不仅节省了成本,还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围绕10栋架空层共享空间改造,社区更是先后组织了四次街坊议事会。在会议上,居民们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社区认真征求、梳理这些意见,结合小区整体功能布局,精心打造了“枫桥式”矛盾调解室和消防站,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居民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为了找准“关键少数”,推动“阵地进小区、力量进楼栋”,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党委书记任莲芳介绍,社区通过举办12场“街坊见面会”活动,以及开展“邀单位共建”“召志愿者响应”等系列活动,大力推进“万户业主进团队”和“一呼百应”志愿者队伍建设。根据居民的特长和爱好,将志愿者队伍细分为7支自治团队。这些团队在社区、物业、业委会的同向发力、同轴运转下,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合力解决了房屋漏水、垃圾清运、绿化等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10余个,让社区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社区还积极搭建服务共同体,推动更多资源服务下沉进社区。辖区内的24家单位发展成了社区的“单位街坊”,建立了“联建+实践”工作机制。这些“单位街坊”积极开展常态化义诊进社区、义务疏捞进小区等服务,累计达到120余次。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将丝丝温暖凝练成了有温度的人情味,让社区充满了浓浓的关爱和温馨。
社区居民们也对社区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70岁的江汉人家B区居民肖建华说:“街坊们组建的爱家园环保力行队,一年时间核心成员有19人了,每周二上午集中打卡,在家门口做服务,让家园更干净整洁。”60岁的江汉人家A区居民严天灏也感慨道:“从楚宝巷搬进江汉里的电梯房,老街坊在家门口的文化空间一起乐活。”
江汉里社区在基层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社区通过送医义诊、消防知识普及等活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安全意识;积极凝聚各方力量,改造闲置空间,建设志愿者队伍;推动资源服务下沉,与辖区单位合作开展服务。居民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在社区中获得了更好的生活体验,社区呈现出和谐、温暖、活力的良好局面。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