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本周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金融界焦点这一事件,详细介绍了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和瑞银4家一线外资投行对中国市场的看好观点,包括上调指数目标点位、对行业评级的调整等,还分析了外资机构看好的原因以及国际投资者的态度和资金流向情况。
本周,中国市场成功吸引了全球金融界的目光,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有4家一线外资投行先后发声,一致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其中,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相继上调了对2025年MSCI中国指数的目标点位预测。而高盛和瑞银也表示,当下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并且对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态势这一观点达成了普遍共识。
3月25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及其团队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他们对中国主要股指的目标点位进行了上调。具体来看,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在2025年底的目标点位分别被上调至25800点、9500点、83点和4220点。摩根士丹利认为,随着盈利预期的不断改善以及估值的逐步修复,中国市场具备进一步上涨的潜力。此次上调主要基于三大理由:一是2024年四季度财报超出预期;二是盈利预测得到上修;三是估值可能会进一步接近新兴市场的整体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摩根士丹利在一个多月内第二次上调对中国市场主要指数的预测了。
紧接着,在3月26日,摩根大通也发布了看好中国市场的报告。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及其团队将MSCI中国指数的看跌/基准/看涨情境目标点位分别上调至70/80/89点。同时,在行业配置方面,摩根大通做出了重要调整,将可选消费、医疗保健行业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超配”。
同样是在3月26日,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也表达了乐观的观点。他指出,在中国股票今年已经实现约20%涨幅的基础上,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由基本面驱动的上涨行情。不过,他也向投资者发出了提醒,行情的节奏可能会受到外部风险因素的扰动以及获利回吐压力的影响而有所放缓。此前,高盛已经将MSCI中国指数的12个月目标点位上调至85点,以此来纳入人工智能带来的上行动力。
基本面的改善成为了本轮外资机构集体看好中国市场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摩根士丹利指出,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正迎来三年半以来的首次季度业绩超预期。这一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企业积极采取自我调整措施,以及科技和人工智能相关投资的加速推进。摩根大通则认为,中国股市在亚洲市场内部具有相对优势,它受益于政策的有力支持、盈利增长周期向上以及合理的估值水平。此外,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预计,A股沪深300指数的每股盈利增长有望从2024年的1%提升至2025年的6%。
在与国际投资者的交流过程中,外资投行普遍反馈,资金对中国股市的兴趣明显增强。刘劲津表示,中国市场重新回到了投资者关注的视野之中,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达到了自2021年初以来的最高点。孟磊也指出,在过去一个月内,他们与亚太和欧洲的几十位国际投资者就中国股市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交流发现,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关注度和积极情绪显著上升,并且普遍认同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态势。
国际投资者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复苏态势充满信心,还对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部分长线投资者开始将目光投向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这主要是考虑到近期一线城市房价和成交量出现了企稳的迹象,同时优质消费内容持续供给,消费提振政策也在不断发力。
根据全球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的数据,截至2025年2月底,全球主动型基金对中国股票的配置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摩根大通估计,投资组合中每增加50个基点对中国的配置,将带来82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这一系列积极信号充分表明,中国市场正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关注,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本周4家一线外资投行纷纷看好中国市场,上调相关指数目标点位,认为基本面改善是重要驱动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兴趣大增,资金配置有提升空间,中国市场未来有望稳健增长。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