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5年第3批10人失信曝光事件,重点围绕慈利县长潭河水域变色这一热点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事件发生后的调查情况、水华现象的成因、相关治理措施,以及群众对检测结果的疑问和政府的应对举措。
2025年第3批失信人员曝光名单出炉,共有10人被列入其中。与此同时,慈利县长潭河水域变色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此次事件引发了诸多疑问,我们不妨来五问慈利县长潭河水域变色事件。
为了探寻真相,记者对慈利长潭河“水污染”事件进行了实地探访。
值得一提的是,从下周一起,有一笔费用将全部取消,大家不用再交了。
事件发生后,慈利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监测水质情况。
高峰土家族乡溇江村村民莫某回忆道:“以前见到过小范围的‘红水’,但第一次见这么大范围的,确实很震惊。”他指着河道说,当时水面泛着铁锈般的暗红,“像掺了染料,和上下游碧绿的河水有明显的色差。”
那么,长潭河的水究竟怎么了?
事件发生后,湖南省生态环境厅迅速组织湖南农业大学、省环境监测中心、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到慈利现场开展多次采样检测。在3月24日发布的监测报告中显示,此次事件为“自然界水华现象”。
何为水华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参与调查的湖南农业大学专家解释说:“甲藻水华多发生在静水富营养化环境。初春持续高温叠加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氮磷浓度激增,为藻类暴发创造了条件。”
3月26日,记者在曾现“红潮”最为严重的莫家河段看到,尽管水域颜色已恢复正常,但石缝中仍残留着絮状藻类,水体中的褐色已不明显。
有村民从家里拿出两个矿泉水瓶进行对比:一瓶是事发时的河水,呈现淡红色且略黏稠;另一瓶是刚从河里舀出来的水,清澈无味。
不少沿线的村民告诉记者:“每天都能看到作业船投放东西,听说可以让藻类沉到水底,还能降低它的生命力。”
据慈利县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从3月21日起,已连续6天对有水华现象的水域投放食品级阳性絮凝剂,以抑制藻类生长。最近一周的监测数据显示,长潭河电站坝上100米处水华类别已从Ⅱ级降为Ⅰ级,藻密度下降了768%。
然而,群众对检测结果存在疑问。
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和慈利县紧急行动起来为群众“解惑”。
就此次长潭河电站上游部分水域出现甲藻水华是否会影响水质的问题,湖南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葛大兵表示:“甲藻轻度水华危害性很小,不会造成水生生物的缺氧或水质恶化现象。”
针对网友反映有溶洞有污水现象,有关部门逐一进行了排查。
慈利县生态环境环保部门透露,溇水流域治理项目计划7月立项,资金为中央专项资金拨付。该项目将重点治理涉及长潭河流域的9个乡镇的面源污染及灌溉问题。
慈利县针对网民关注的“发现水域污染等环境问题要如何举报”的问题,邀请市民扫码关注“问政慈利”举报违法线索,发动全民参与环境监督;同时,继续加大排查力度,尤其是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天坑溶洞存污排污等环境风险隐患;开启全县所有环保项目“回头看”行动;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专项方案,对因农业生产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包括畜禽养殖污染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污染防治措施。
“问政慈利”二维码。
针对群众的质疑,慈利县政府计划考虑借鉴浙江“民间河长参与采样”经验,并在未来或引入第三方机构,每季度邀请市民参与随机抽检,通过直播公开全过程,进一步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本文先提及2025年第3批10人失信曝光,重点围绕慈利长潭河水域变色事件展开。阐述了事件引发的疑问、调查结果、水华现象成因、治理措施,以及群众质疑和政府的应对方案。旨在让公众了解事件全貌,展现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