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电池企业困境凸显,中国动力电池卡住欧美车企脖子?

2024年度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榜单展开,详细阐述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崛起、海外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困境、欧美车企对中国电池的依赖以及未来动力电池市场格局的展望。

海外电池企业困境凸显,中国动力电池卡住欧美车企脖子?

近期,韩国权威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正式公布了2024年度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的排名榜单。从这份榜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无论是在动力电池领域,还是在储能电池领域,中国企业都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领先态势。

在TOP10的排名中,以往由中日韩“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六家中国企业凭借合计高达69%的市场份额,强势主导了市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家韩国企业仅以16%的市场份额艰难维持,而日本企业更是仅剩松下一家,以可怜的3%的市场份额苦苦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居榜单之首的宁德时代,其动力和储能电池的市场占有率竟然高达38%。它与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的比亚迪一起,两家公司的合计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53%。这意味着全球一半以上的电池供应都被这两家行业领军企业牢牢掌控。这种现状无疑表明,在欧美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道路上,电池这一关键要素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无疑是中国动力电池版图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从一家新兴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凭借在锂离子电池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和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精准把握,宁德时代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八年位居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第一。

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接近360GWh,全球市场份额约为34.2%。其主要客户不仅包括中国本土的新势力车企,如蔚来、理想等,还涵盖了国际巨头,如特斯拉、大众、宝马等。

比亚迪则通过“电池 + 整车”一体化战略实现了同步腾飞。比亚迪本身是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这为其电池业务提供了稳定的内部需求,同时它也向其他车企供货。

2024年,比亚迪动力电池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主要客户除了自身车型外,还包括小米汽车、特斯拉、丰田和小鹏等公司。比亚迪的 “刀片电池” 采用磷酸铁锂(LFP)技术,以高安全性和长寿命著称,目前甚至被丰田、福特等跨国车企应用于其新能源车型中。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崛起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庞大的内需为电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政策扶持与产业链协同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2015年起中国实施新能源汽车电池“白名单”制度,当时未将LG、三星、松下等日韩巨头纳入补贴目录。这一政策在最初几年给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本土企业宝贵的成长窗口期,使其迅速积累了规模优势。

海外电池企业困境凸显,中国动力电池卡住欧美车企脖子?

尽管中国在2019年取消了白名单、开放了市场,但此时本土电池厂商已经奠定了领先地位。随后,这些企业开始了全球化扩张。宁德时代陆续在德国图林根、匈牙利德布勒森建设超级工厂,并与印尼、泰国、美国等地的伙伴合资建厂。

截至2024年底,宁德时代在海外已规划或在建8座工厂,覆盖欧洲、北美和亚洲新兴市场。比亚迪也在欧洲设立了整车工厂,并考虑布局电池产能,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中国其他电池企业,如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也紧随其后,在欧洲、中东等地寻求投资建厂或合作机会。可以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从本土走向全球,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开拓疆土。

与中国厂商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韩及欧美的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临着重重挑战。

韩国的SK On是全球第四大动力电池厂商,但自2021年从母公司SK创新分拆以来,已连续十个季度亏损。截至2024年中,SK On净债务从2.9万亿韩元飙升至15.6万亿韩元(约合 120 亿美元),财务压力巨大。SK On被迫启动 “紧急管理” 措施,冻结高管薪酬、裁减员工,以削减成本来进行自救。

SK On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欧美电动车市场增长不及预期。多年来,SK On押注北美和欧洲电动车需求会爆发,投入巨资在美欧建厂,但现实是西方车企的EV销量远低于目标。例如,通用汽车原本预期2025年在美销量达百万辆电动车,但2023年第二季度仅售出约2.2万辆。电池厂商产能扩张的速度超过了下游需求,再加上为争夺客户提供了过于慷慨的定价条款,导致自身盈利难以为继。SK集团甚至考虑将SK On与集团内盈利较好的液化气子公司合并来输血,这凸显出其困境之严重。

海外电池企业困境凸显,中国动力电池卡住欧美车企脖子?

欧洲方面,更是传出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曾被誉为“欧洲电池希望”的瑞典 Northvolt公司在2025年初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成为欧洲新能源产业的重大挫折。Northvolt成立于2016年,曾获得大众汽车、高盛等巨头超过150亿美元的投资,被视作欧洲对抗亚洲电池霸主的旗手。然而,过度激进的扩张和烧钱策略让 Northvolt不堪重负。2023年,其亏损高达10.3亿美元,截至2025年初,公司及关联企业债务累计超过80亿美元。由于资金链断裂且未能及时融到新资,Northvolt 不得不走上破产重组之路。

这家明星企业的陨落,暴露出欧洲在本土电池产业上面临的严峻现实。一方面,政策支持碎片化且见效缓慢,瑞典政府和欧盟在其危机时未能及时出手相救;另一方面,欧洲整体供应链尚不健全,在原材料、技术、人才等方面仍对外部依赖较大。Northvolt的倒下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失败,更标志着欧洲电池自主化战略遭受了沉重打击。

除了Northvolt,日本和韩国的老牌厂商也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败退。松下、三星 SDI等在排名上已被多家中国新秀超越。松下2024年动力 + 储能电池出货同比大幅减少近半,市场份额下滑到仅3%。可以说,在全球动力电池的赛道上,传统强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盈利能力下滑,扩张也受到了阻碍。

在全球汽车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欧美车企对其依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方面,许多欧美品牌的电动车型直接搭载中国电池。例如,特斯拉的标准续航版车型大量使用宁德时代提供的LFP电池,大众、宝马等也有车型采用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的电芯作为动力来源。即使是韩国LG、SK等供应的电池,其中部分材料和生产设备也来自中国供应链。可以说,从大众ID系列到特斯拉Model 3,再到初创厂商的电动车,背后都有中国电池的身影。

这种高度依赖带来了潜在风险。如果中欧美地缘政治紧张导致供应受限,或者中国电池企业因某些因素减缓对外供货,将对欧美车企的电动车生产产生 “卡脖子” 的影响。正如芯片之于科技产业,电池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新的 “命门”。

欧美各国政府对此日益警觉,纷纷出台政策试图缓解对中国电池的依赖。例如,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高额补贴,鼓励在美建设本土或盟友国家的电池工厂,意在构建自主供应链。欧洲也推出了 “欧洲电池联盟” 等计划,支持本土电池项目并限制补贴流向含中国成分过高的产品。然而,现实是在短期内很难撼动中国电池的统治地位。中国企业依然可以通过在海外投资建厂等方式进入欧美市场,如宁德时代与福特曾计划在美国合资建厂,而欧美新建产能远落后于需求增长。

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因此显著增强。一方面,它们拥有一定的定价权。由于成本低,中国厂商即便将产品出口欧美,价格仍具有竞争力,这也使得全球电池价格整体走低,压缩了其他厂商的盈利空间。

另一方面,若出现供需紧张局面,中国电池供应的倾斜与否将直接影响车企的产销。例如,2023 年下半年起欧洲电动车销量放缓,部分分析指出韩国电池厂商对美国车企的表现 “非常失望”,因为车企未能如期提升销量。相比之下,中国电池厂可将更多精力转投国内市场或其他增长更快的市场,让欧美车企面临被 “冷落” 的风险。

当然,这种局面也引发了贸易摩擦的隐忧。随着中国电池和电动车大量出口,欧盟已对中国电动车补贴展开调查,未来不排除对相关产品征收关税或设限的可能。中国若被指控在电池行业存在不公平竞争,如政府补贴、低价倾销等,将招致更多国际政治压力。同样地,中国企业大举在海外建厂也可能面临东道国出于安全考虑的审查。可以预见,在动力电池这一新兴战略产业,围绕技术、市场和政策的话语权之争将日益激烈。

展望未来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依然被普遍看好。一方面,全球电动汽车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而中国电池厂商凭借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数年全球电池产能将继续倍增,而行业整合也会加速推进,领头企业可能进一步提高集中度。

这意味着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巨头有望掌控更大的市场,并通过技术升级巩固自身的优势。正如当前光伏产业的格局一样,中国在电池领域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成本优势,不是轻易可以被复制的。

本文通过对2024年度动力及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榜单的分析,展现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崛起,它们凭借技术、市场和政策等优势从本土走向全球。与此同时,海外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着诸多困境。欧美车企对中国电池高度依赖,虽出台政策缓解但短期内难改局面。中国电池企业话语权增强,不过也面临贸易摩擦等挑战。未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有望继续保持领先。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18.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