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详细介绍了其从曾经的农田发展成为创新高地的过程。阐述了园区在政策赋能方面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推动产业集群成型;在人才引力方面解决创业者后顾之忧,吸引众多科技企业和人才汇聚,展现了园区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从北京中关村一路驱车向南,行驶100多公里后,我们来到了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曾经,这里是广袤的农田,处处弥漫着传统村庄的袅袅炊烟,农田阡陌纵横交错。然而,如今在这片土地上,一座名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创新高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悄然兴起。
这里,科技与智慧的热浪不断涌动,取代了曾经的宁静与质朴。曾经的农田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产业升级结出的累累硕果。从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到充满奇幻色彩的元宇宙世界,从引领未来交通的无人驾驶技术到独具魅力的3D视觉科技,这个看似普通的“村”,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创新故事。
——政策赋能之妙:企业成长的“加速度”
“从提交注册材料到营业执照下来,仅仅只用了1小时!”雄安兴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巩文通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难掩内心的感慨。2024年3月,他参加了“千企雄安行”活动,仅仅短短5天的时间,他便毅然决然地决定来到雄安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发展。他坦言:“我们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是得益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快速周到的服务,这种高效的服务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在这个别具特色的“村”里,设有功能强大的集成服务中心。在这里,许可证打印、营业执照打印等多项业务都能够实现高效办理,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和精力。园区还精心打造了“多对一”服务体系,即一名招商人员、一名产业服务人员、一名物业服务人员协同作战,全方位对接企业的各种需求。雄安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嘉麒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表示:“园区工作人员会主动协助我们对接符合企业发展的政策,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新华社发
通过建立“交流群”,园区内的企业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孤岛,而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创新共同体”。巡飞智能(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无人机巡检平台,已经在道路病害检测、园区安防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公司经理黄玉强感慨地说:“来到中关村科技园这个大家庭后,我们科技企业之间的联姻创业和技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了。科技园组织的走进企业等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客户资源,还拓展了我们对服务场景的新思路。”
这种强大的协同效应,正有力地推动着产业集群加速成型。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总经理刘晶晶透露,园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主的特色产业生态,2024年园区的产值更是突破了4亿元。展望未来,这里还将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全力打造中关村的雄安样本。
——人才引力之妙: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孩子就在隔壁上学,我从办公室就能看到他的课间活动。”如今,黄玉强一家已经落户雄安,住进了享受7折优惠的公租房,孩子也顺利入读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对于创业者而言,雄安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事业舞台,更贴心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王玲对此也有着深刻的感触,她说道:“孩子已经在雄安顺利入学,我们也能够安心地搞研发。从最初我一个人来到雄安,到现在一家人都来到了雄安,这一切都离不开雄安新区的大力支持。”
园区还积极通过“雄才杯”等赛事挖掘具有潜力的人才,并依托梅卡曼德技术学院等平台培养技能型从业者。每月一次的3D视觉培训课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集成商和工程师。“雄安正成为人才‘磁铁’。”刘晶晶表示,目前园区已成功聚集了140多家科技企业,涵盖了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多个前沿领域,研发投入超亿元,新增知识产权121项。
正如王玲所言:“雄安的创新热度非常高,来中关村科技园之前担心没人管,来之后发现是被‘拽着走’。”在这里,政策、技术、人才与梦想完美交织,不断温暖着这个“村”的创新热度。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雨林空间。 新华社记者 落飞麟 摄
站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顶层俯瞰,低空经济大厦的玻璃幕墙清晰地映照着无人机起降的轨迹,雨林空间开放式办公区里,创业者们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仿佛在诉说着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的美好未来。
文章主要介绍了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从农田到创新高地的转变。在政策方面,园区提供高效服务和协同机制,推动产业集群成型;在人才方面,解决创业者生活问题并积极培养人才,吸引众多科技企业入驻。展现了园区政策赋能与人才引力的优势,以及其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