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下半场中,科技企业小米与华为在造车领域的竞争。详细阐述了两家企业布局造车的核心差异,包括小米的性价比策略和华为的智价比路线,还分析了双方的布局思路以及华为系新车型阿维塔06的实力亮点。
在当今时代,当汽车行业的竞争逐渐步入下半场,智能化已然成为了这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赛道上,凭借着长期以来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深厚积累,那些跨界入局的科技领域企业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而在众多参与者中,小米与华为之间的竞争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小米,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超级大厂,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造车领域。其推出的SU7一经上市便成为爆款,随后衍生的高性能版本同样取得了出众的成绩,创造了车圈“一炮而红”的奇迹。这一现象不仅让小米在汽车市场迅速站稳了脚跟,也让人们对这个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刮目相看。
与之不同的是,华为则坚持不直接造车的策略。而是通过在技术、营销、渠道等多个领域为其他车企赋能,同样树立了诸多成功的案例。一时间,如何与华为进行合作,甚至成为了车圈的现象级议题,足见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
那么,这场科技顶流之间的对决,究竟谁更具实力呢?车圈的下半场又会迎来怎样的终局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两家企业布局造车的核心差异说起。
小米vs华为,就是性价比vs智价比
小米造车的关键词是性价比。从SU7到SU7 Ultra,小米将速度驾控做到了极致,以以往B级车的价格,实现了顶级的性能表现。这种高性价比的策略无疑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为小米汽车打开了市场。
然而,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小米汽车在三电等核心技术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供应商进行合作研发。并且,在智能化的关键领域,小米依靠外采的高通和英伟达芯片,直到今年2月才进行了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的全量推送,在智能化发展的步伐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快。
再看华为,其关键词是智价比。或许是由于通信基建起家的基因作用,华为一直坚持不直接造车的战略,而是立志成为智能车时代的博世,为智能车提供底层支撑。
具体来说,在算力层面,华为在车端有自研的昇腾芯片作为算力支撑,在云端算法迭代上,拥有自有的超算中心与云服务。这种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华为系车型在智能化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比之下,虽然小米在市场表现上极为出色,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凭借对新能源、智能化核心技术的掌控,华为系车型不仅能够在产品定义、渠道、营销等方面持续进步,更能从技术供应商的视角构筑底层优势,形成真正的护城河。
小米后发侧面突破,华为先手正面布局
基于上述的逻辑,华为的技术领先引发了公众新的疑问:面对占据优势的华为,小米造车为何能够一炮而红呢?这就需要从两家企业的布局思路来进行分析。
由于入场时机较早,华为系入场时所面临的,是一个传统汽车仍占主流的市场环境。当时,蔚小理刚刚完成淘汰赛,除了特斯拉Model 3/Y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强势的智能车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华为系作为技术实力强大的一方,直接选择市场容量较大的车型细分领域进行正面作战,这无疑是一种合理且高效的策略。
那么,面对小米的绕后奇袭,拥有优势技术和优势销量的华为系又该如何应对呢?
显然,在稳固SUV基本盘的同时,华为系也正在强势入局轿车领域。在25万新能源轿车这个细分领域,刚刚开启预售的阿维塔06成为了华为押宝的关键车型。
强势上新,阿维塔06实力见真章
作为早已和华为开启深度合作的品牌,阿维塔此前就凭借阿维塔11/12/07三款车型积极布局市场,并取得了高度的认可。为了进一步布局25万级新能源轿车市场,阿维塔06更是展现出了出众的实力。
在智能座舱方面,阿维塔06搭载了鸿蒙4.0车机系统,不仅应用丰富,还能和华为设备实现无缝互联,为用户带来了便捷的智能体验。
除了华为的赋能之外,阿维塔06在座舱内全系配备了同级唯一的前排双零重力座椅,能够实现双120°躺姿,并且均具备加热、按摩、通风等功能。后排头部空间达到956mm,再加上行政级扶手、英国之宝25扬音响系统,为乘客带来了越级的舒适体验。
当然,从0.61的黄金轴长比,到1.36的同级最大宽高比,再到0.22Cd的低风阻表现,以及车外独特的HALO交互屏,作为智美豪华运动轿车,阿维塔06在设计感方面也表现出色,无需过多赘述。
本文深入剖析了小米与华为在汽车领域的竞争态势。小米凭借性价比策略在市场上取得了亮眼成绩,但在核心技术上仍有提升空间;华为则凭借智价比和强大的技术实力构筑了竞争优势。华为系通过正面布局市场,并推出阿维塔06等车型应对小米的挑战。未来,两家企业的竞争将如何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