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2025年工作推进会(南部片区)暨全省高校学生“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寒假社会实践总结展示活动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活动包含观看专题片、思政微课展示、校地共建签约、发布三年行动计划、颁奖仪式等环节,众多领导嘉宾出席,展现了“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的成果与未来规划。
3月29日上午,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盛大举行。这便是“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2025年工作推进会(南部片区),同时也是全省高校学生“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寒假社会实践总结展示活动。
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嘉宾阵容强大,有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袁毅,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孙芙蓉,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叶燊,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添贵,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子东,厦门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林东伟等。会议由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孙理主持。
活动一开始,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厦门大学全面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专题片》。这部专题片仿佛一扇窗口,向大家展示了厦门大学充分整合全省优势资源,以广袤的八闽大地为生动课堂,精心打造校地协同育人矩阵的生动画面。在那绿水青山之间,厦门大学正努力书写着培育时代新人的优秀答卷。
紧接着,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的师生带来了精彩的思政微课《囊萤之光 红色八闽》。在这堂微课中,师生们生动地讲述了福建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在厦门大学囊萤楼成立的故事。从那时起,革命火种如星星之火迅速传向八闽大地,直至闽西中央苏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厦大人牢记嘱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生动实践。
随后,迎来了校地共建实践研学点签约仪式。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和荣代表各学院(直属系、研究院)团委,与南部片区的12个研学点郑重签署了共建协议。自研学实践圈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厦门大学会同各协同单位一直致力于实践研学点的内涵式建设,积极探索研学点建设的长效机制。他们本着学科相近、需求匹配、双向选择的原则,推动各实践研学点与厦门大学各学院(直属系、研究院)团委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为“行走的思政课”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保障。
袁毅、孙芙蓉、陈添贵、叶燊、吴子东、林东伟等领导,与泉州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市委讲师团团长谢庆凤,漳州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市社科联主席韩水海共同发布了《全面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南部片区)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行动计划是由厦门大学协同南部片区各成员单位共同制定的,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有关部署要求,全面推进“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福建风格的“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
在全省高校学生“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寒假社会实践颁奖仪式上,与会人员集体观看了福建省大学生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展示片《寻年味·传文韵》。吴子东、林东伟为获得“优秀实践成果”的单位颁发了奖项,叶燊、陈添贵为获得“优秀实践个人”的老师和同学们颁奖,孙芙蓉为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的单位颁奖,袁毅为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的单位颁奖。
此次活动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指导,由福建省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主办,厦门大学承办。众多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包括福建省各地市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同志;福建师范大学、龙岩学院等兄弟高校,南部片区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协同中心各有关单位,中小学校代表;厦门大学各地市校友会,厦门大学优质生源学校,厦门大学“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厦门大学基层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全省高校学生“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寒假社会实践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
据悉,“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于2023年启动,其目标是着力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研学实践资源平台。南部区域联盟由厦门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动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泉州市南安市、晋江市、安溪县,漳州市龙海区、东山县等地建设“行见八闽”校地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区域共同体。目前,研学点位建设已扩充至129个,实现了厦、漳、泉南部片区全覆盖。学校还将继续推动跨省域实践资源联动,探索赣南、粤东地区等跨区域红色文化交融与资源供给,充分用好用活“闽宁精神”的生动教材,将“大思政课”融入闽宁协作。
3月29日“行见八闽”相关活动在厦门大学举行,活动涵盖多个环节,展示了厦门大学在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中的成果与实践。会议发布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建设方向。“行见八闽”试点建设自2023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还将在跨区域资源联动等方面持续推进,为构建“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