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数字法院建设,采访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案件管理科科长宋轶群,探讨了管案和管应用场景的不同,以及在实践中应对各类挑战的措施和新技术探索情况,展现了上海数字法院在提升司法效能方面的努力。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回顾专栏往期精彩内容。
在司法领域,有这样一位深耕者,他从事审判管理工作长达13年之久,在过去1年里,又加入了上海数字法院审判管理监督类应用场景专班。管案和管应用场景,这两个看似相近却又有着诸多不同的工作内容,其中的差异究竟在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案件管理科科长宋轶群的世界,聆听他与数字法院之间的动人故事。
问:你长期从事审判管理工作,如今又加入了上海数字法院审判管理监督类应用场景专班。那么,管案和管应用场景是一样的吗?宋轶群:在我看来,管案与管应用场景存在共通之处,两者都需要着重跟踪问效。然而,由于管理对象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一,管理方式的平衡。法院所受理的案件源自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为了推动法官更出色地定分止争,保障司法的公正与效率,通常需要依靠刚性制度和问责机制。但数字法院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辅助法官办案,注重激发法官的参与积极性,这就需要在质量把控和创新激励之间找到平衡,这无疑对应用场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协作范围的扩展。案件审理一般局限于单个审判组织或部门内部,而应用场景的建设往往是建立在跨部门、跨层级紧密协同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管理工作不仅要有全局视野,还需深入剖析,精准识别并解决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协同效能。其三,新技术应用的探索。在应用场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会依据业务需求和模型构建的实际情况,探索引入新技术。由于缺乏现成案例作为参考,对于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必须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和评估,这对管理者的技术理解和风险预判能力提出了挑战。问:针对这些挑战,你们在实践中是如何突破的呢?宋轶群:就拿我们刚刚提到的“管理方式的平衡”来说。在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初期,为了鼓励更多法官参与其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监督应用场景建设工作规程(试行)》,创新性地提出了“场景申报、数字建模、推广评查、核验反馈、嵌入测试、优化完善”六步走全闭环工作模式。这一模式既为法官参与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又通过标准化流程保障了建设质量。
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进一步聚焦“提质增效”,开展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助监管应用场景跟踪问效机制》课题研究。该机制围绕场景建设进度、质量标准和应用效果三个维度,设计了18项量化指标。例如,“申报审核通过率”,指的是某法院申报的应用场景通过比率,实际上就是考察场景申报工作的质量。还有“场景建设周期”指标,各法院将自己的“场景建设周期”与全市法院“场景建设平均周期”进行对比,就能够了解本院的建设效率情况。目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已经将这套跟踪问效指标体系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每周制发《审判管理监督应用场景动态速递》刊物,上线场景建设智能分析报告功能,为全市各级法院提供数据分析支持。问:你刚刚提到,数字法院建设具有明显的跨部门、跨层级特点,那么法院在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宋轶群:以场景正式推广后、嵌入测试前设置的核验环节为例。“跨”对于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效率和透明度方面。在建设初期,核验工作全部由人工完成。初筛线索以表单形式,通过高院技术人员、数字法院建设专班联络员、各法院联络员、各法院核验员或相关承办法官层层下发,再层层反馈和汇总。由于每个场景生成的线索成百上千,又涉及多家法院,此前,核验环节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同环节之间互为盲区,容易埋下隐患。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发了应用场景线索线上核验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协作效率和透明度,实现了线索线上发送和反馈、实时追踪核验进度、灵活配置核验人员、分析数据自动汇总等功能。这样一来,各环节负责人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线索的一键下达和汇总。反馈信息实时展现、全程留痕,也进一步方便了场景建设、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完善功能。该核验平台上线以来,已有160余个场景通过线上方式核验,核验效率较此前人工方式提升了60%。问:你刚刚还提到了新技术的探索,目前情况如何呢?宋轶群: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关注。相较于市场化的通用大模型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行业性垂直大模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效果。具体到法律领域,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法律领域的知识图谱面临结构化数据不足、逻辑关系复杂等挑战,尚未构建完善;二是司法决策需要兼顾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社会效果等多维度逻辑,其复杂性远超通用问题推理。但是,我们上海法院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法官队伍,他们专业的业务能力为数字法院知识图谱的构建和运行规则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上海法院研发的“关联案件画像”智能审判辅助场景为例,在项目组和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依托此前建设的多个“反向”应用场景数据,对关联案件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初步构建了关联案件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深度的应用。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对所有涉关联案件的预警提示进行“聚合推送”。这些预警提示所涉关联点极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当事人外,还有诉争事实、案由和诉讼行为等,其设计是以影响案件质效的问题为出发点,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法官办案。此外,该场景还可以对关联案件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比如,通过链状图形式,全面展示案件一审、二审、再审等诉讼链情况,这相当于为法官办案绘制了一张“司法导航图”。问:如果对数字法院建设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宋轶群:数字化转型没有旁观席。希望上海数字法院融入全国法院“一张网”后,通过汇聚全域司法数据资源,全面提升司法效能,为司法现代化释放更多数据驱动的深层价值。
本文通过对宋轶群的采访,详细阐述了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中管案和管应用场景的差异,以及在管理方式平衡、协作范围扩展、新技术应用探索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展示了上海数字法院在提升司法效能、推动司法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强调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