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介绍了青海西宁星光特殊儿童服务中心。通过孤独症患者家长的讲述、康复师的教学场景展示等,阐述了该中心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教育工作,包括成立初衷、康复理念、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规划等内容。
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4月2日,我们将目光聚焦到青海西宁。来自西宁的孤独症患者家长张英花分享了她孩子的成长变化。“孩子3岁来到这里,从抵触外界环境,到现在已经学会了基本表达。”张英花满脸感激地说道。她的孩子在西宁市星光特殊儿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星光服务中心”)接受了六年的悉心照顾,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真的要感谢老师们的付出。”张英花由衷地表达着对老师们的谢意。
孤独症,这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那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们,被人们亲切又心疼地称为“星星的孩子”。
星光服务中心是一家专门为6岁以下心智障碍者提供免费康复教育的残疾人定点康复服务机构。如今,它已经拥有三个康复服务点、42名专业康复师和184名“星宝”(孤独症患儿)。
在星光服务中心的单辅教室里,康复师党万红正在耐心地教导着一个名叫洋洋(化名)的孩子。“洋洋,能不能用湿手去拔这个插头?”“洋洋,还记得你妈妈的电话号码吗?我们来试着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党万红一边说着,一边让洋洋在工具板上模仿动作,以此强化他的场景记忆。
特教老师党志英正在教“星宝”模拟打电话。 张忠苹 摄
党万红表示:“通过强化社会技能的学习,就是让孩子们变成一个‘社会人’,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这也是星光服务中心康复教育的重要目标。
星光服务中心的创始人陈志芳,创办这个中心的初衷有着特殊的意义。“星光成立快10年了,创办它的初衷也源自我是一个孤独症患者的家长。”陈志芳回忆道。经过20多年的悉心照顾,她的孩子已经能够生活自理,而她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康复师。
2015年6月10日,为了帮助更多孤独症患者康复,陈志芳在西宁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成立了星光服务中心。
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阿怀红指出:“孤独症越早干预越好,2 – 6岁是康复训练的关键期,可以提升调动孩子们的认知、语言、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对其将来的社会技能的积累效果越好。”
陈志芳感慨地说:“最初来到星光的‘星宝’,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无法交流,有时又会情绪无法自控。”在她看来,只有用专业的康复训练和耐心的差异化教育,才能温暖这些“星宝”的孤独世界。
在“星宝”们的眼中,康复老师扮演着很多角色。他们是老师,传授知识;是康复师,帮助康复;是引导师,指引方向;是保姆,照顾生活,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像妈妈一样给予温暖和关爱。“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小,装不了更多的人。”
西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与儿童福利科工作人员李欣慰评价道:“星光服务中心弥补了西宁市乃至全省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工作的空白点,成为全省儿童康复服务工作的标杆。”
据陈志芳介绍,10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星光服务中心已经让660名孩子接受了专业的康复训练,有40个“星宝”进入辅助性就业岗位。
特教老师陈志芳和孤独症患者一起画画。张忠苹 摄
对于未来,陈志芳有着明确的规划。“将来我们也制定了一个‘交钥匙’工程,让他们能够走出自己的世界、交朋友、融入社会。”她希望这些“星宝”们能在父母老去之后具备独立生存能力,“那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放手。”
青海西宁星光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在孤独症患儿康复教育方面的工作。该中心由孤独症患儿家长创办,致力于帮助患儿提升社会技能、融入社会。经过10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让众多孩子受益。未来,中心将继续努力,助力“星宝”们独立生存,体现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关爱和责任。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