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全国各地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的举措,从政策精准滴灌、赋能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三个方面,介绍了浙江、湖南、山东等多地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的具体做法和显著成效。
在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企业提出需求,随后被采纳并见到成效。这里为每家企业都配备了一名专管员,他们就像一座桥梁,架起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为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服务,使得政商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近年来,全国各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精准制定并实施政策,全力激发民营经济的新活力。
直击突出关切 政策精准滴灌
政策的精准性和执行力度是激发企业活力的核心要素。各地区在制定政策时,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保政策简单易懂、切实可用,真正为民营企业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浙江实施了“三个70%”要素保障机制,保证民营企业在产业基金、能耗指标和用地保障等方面拥有优先权利。同时,提出招投标“七个不准”,着力打破隐性壁垒,为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湖南聚焦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出台了如“锂十条”“菜十条”“合成生物制造十条”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企业家一看就明白,拿来就能用。
山东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重点攻坚任务,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直连点机制,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无还本续贷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
赋能特色产业 深挖区域优势
立足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数智赋能,将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是各地提升竞争力、探索民营经济长期发展路径的关键手段。
广东凭借产业门类齐全、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将培育优质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强强联合。
重庆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城市,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通过AI赋能、智能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方式,为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
云南则依托有色和稀贵金属、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业、文旅等优势产业,积极打造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产业生态环境。
擦亮“亲清”底色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和“亲清”的政商关系,是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地纷纷采取优化政务服务、强化政策支持、规范涉企执法等措施,让民营企业家能够安心经营、专注发展。
吉林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方面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将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研究制定《吉林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修订《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江苏通过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积极主动地走近企业、服务企业,做到“亲不逾矩、亲而有度,清不远疏、清而有为”,全力帮助和支持广大民营企业家成就一番事业。
福建坚持科学立法,加强社会信用、公平竞争等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持续提升企业的政策获得感,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
本文介绍了各地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的多种举措,包括精准滴灌政策解决企业痛点、赋能特色产业深挖区域优势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些举措展现了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努力,有助于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