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烈“凯旋门”,见证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荣光与悲壮

广州与淞沪抗日有关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的凯旋门,详细回顾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包括其积极备战、艰难鏖战的过程,以及战后的遭遇,最后提到广东众多烈士纪念设施,强调了先烈们的热血与精神永存。

在繁华的广州,有一座仿佛时光遗珠般的建筑,它是独属于广东英烈的“凯旋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凯旋门”竟与一千多公里之外发生的淞沪抗日紧密相连,它就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那座意义非凡的建筑。

当你漫步到先烈中路和水荫路的交汇点,目光很难不被一座巍峨雄壮的建筑所吸引,那便是仿罗马式的凯旋门。这座始建于1993年的凯旋门,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望者,高13.4米,宽11米,厚3.7米,是用花岗石砌筑而成的仿古罗马纪功式建筑。它的中间是一个圆拱门,面向先烈中路的门楼上端,镌刻着林森题字“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而另一面则刻着“碧血丹心”,上款标注着“民国二十二年”,下款是“宋子文敬题”。曾经,它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的大门。如今,它静静地矗立在现代化都市的繁华车流中,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那段悲壮的往事。

因为电影《八佰》的热映,很多人知道了淞沪会战,也记住了四行仓库八百勇士。但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海总共发生过两次与抗日有关的战役。除了广为人知的那次,还有一次就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正是这一场战斗,让由粤军将士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名扬四海。

报国心切,积极备战

十九路军的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在1926年,粤军第一师进行改编,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九路军由陈铭枢担任领袖,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其中,总指挥蒋光鼐来自广东东莞,军长蔡廷锴来自广东罗定。

广东英烈“凯旋门”,见证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荣光与悲壮

画面中,蔡廷锴(右一)正在前线指挥作战,这张珍贵的照片由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提供。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对上海闸北发起进攻。当时的十九路军面临着要不要出兵的争议,蒋光鼐和蔡廷锴二人顶住巨大压力,力排众议,当即率领麾下部队组织抵抗。

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的将士们就已经求战若渴。在军长蔡廷锴的号召下,他们积极备战,时刻准备着北上抗日。在一次会议上,蔡廷锴慷慨激昂地表示,抗日救亡是每个人的责任,他愿意亲自带兵去东北支援抗日,不愿意随他北上的部队可以自行返回中央。他的这番话,当即得到了与会将士的热烈响应。

经过精心挑选,最终组建了一支由6000名志愿官兵组成的“西南国民义勇军”,由蔡廷锴担任总指挥。他们积极准备御寒衣帽,计划于次年1月正式出征。然而,命运弄人,就在“西南国民义勇军”积极备战之际,“一·二八事变”爆发了。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山河破碎,整个国家如同风雨中的扁舟,飘摇不定。以广东将士为主的十九路军战士们,在漫长的革命淬炼中,早已将报国救亡看得高于一切。面对民族危亡,第十九路军全体官兵深感痛心,他们坚决反对内战,渴望能够抵抗外侮。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1932年1月28日,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第十九路军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淞沪抗战。蒋光鼐与蔡廷锴第一时间派遣第六十师和第六十一师赶赴上海,第七十八师全体投入战场,不久后张治中指挥的第五军也投入战斗。

孤立无援,艰难鏖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十九路军调防上海,陈铭枢任京沪卫戍司令。与此同时,蒋介石受压下野,南京政府由广东派系主持。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掩饰其对伪满政府的扶持,转移国际社会上对其的不利舆论,并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从1932年1月开始,不断在上海增加兵力、制造摩擦事件。同年1月28号,日军进攻驻守上海闸北吴淞一带的中国军队,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而引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夕,国民党将领何应钦得知第十九路军将领欲在上海抵抗日本,曾下令第十九路军换防离开以避免开战。1月28日,日本派海军陆战队登陆上海。上海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纷纷组织救护队和义勇军,积极支援第19路军抗战。

在1932年那艰难的33天里,三万粤军依托简陋的街巷工事,在上海的闸北、江湾、吴淞等地与日军展开了艰难鏖战。天寒地冻中,他们身着单衣,手中的器械老旧,又缺少支援,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硬生生抵挡住了9万装备精良的日军潮水般的攻势。他们的英勇抵抗,甚至逼使日军数易主帅,粉碎了日军“十二小时”拿下上海的狂妄计划,更撑起了海内外抵抗侵略的信心。

广东英烈“凯旋门”,见证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荣光与悲壮

照片中,十九路军将士在淞沪前线奋勇作战,这张照片由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提供。

这一战,十九路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15名军官和超过4300名士兵牺牲。陵园中的题名碑上,镌刻着其中1983位岭南将士的名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深刻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含义,更铸就了不朽的广东英魂。他们的英勇抵抗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最终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中日双方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令人唏嘘的是,第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充分肯定。蒋介石等人在“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战略指导下,认为第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违令”行事,于是在1932年5月将他们调往福建,十九路军将士再次被迫投入到内战之中。

临近清明,当你漫步在陵园中,似乎仍能听到历史时空中十九路军将士那不屈的呐喊。十九路军的事迹,也成为了一个时代中无数爱国志士的缩影。

英魂永在,热血长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临近清明,许多市民自发地开始寻访历史、吊唁先辈。

你可能想象不到,在今天的广东,整整有350余座烈士纪念设施。它们就如同陵园中十九路军的纪念碑一样,静静地矗立在岭南大地上,无声地诉说着先烈们的事迹。

如今,它们有的掩藏在闹市之中,不太起眼;有的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再对外开放;有的随着年岁日久,渐渐湮没无闻。但无论怎样,它们一直都在那里,见证着历史,守护着英灵。

广东英烈“凯旋门”,见证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荣光与悲壮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藏于闹市,毫不起眼,这张照片由南都、N视频记者魏雄锋拍摄。

广东的底色是红色,那不仅是岭南富饶的红土地,更是代代广东先烈们不息的热血。正如十九路军凯旋门上的题字“碧血丹心”,这种精神亘古不变。

本文围绕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展开,先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的凯旋门,接着详细讲述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积极备战、艰难鏖战过程,虽取得英勇战绩但未得到国民政府充分肯定。最后提到广东众多烈士纪念设施,强调先烈们的英魂和热血永远长存,激励后人铭记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341.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