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新能源产业链处于底部的背景下,分析了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2024年财务报告所呈现的业绩情况,深入探讨其面临的增长放缓问题,以及在多元化和出海两条破局之路上遇到的困境。
当前,新能源产业链仍处于“周期”底部,行业迎来了阵阵“寒流”。然而,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巨头,宁德时代却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韧性。
在3月15日披露的2024年财务报告中,宁德时代的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财报显示,2024年宁德时代实现营收3620亿元,与上一年相比下滑了9.7%;实现归母净利润507.45亿元,同比增长15.01%。尽管出现了增利不增收的局面,但在行业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宁德时代依然能够日赚约1.7亿元,这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吸金能力。
不过,在这份光鲜业绩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挑战。
除了营收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之外,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4年,宁德时代的海外营收为1103亿,营收占比为30.48%;而在2023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310亿和32.67%。由此可见,宁德时代的境外营收同比降低了207亿,营收占比下降了2.19%。
不可否认,作为行业巨头,宁德时代拥有着深厚的竞争壁垒,超500亿的净利润便是最好的证明。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下半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宁德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增长“天花板”隐现
虽然2024年宁德时代实现了超500亿元的净利润,但这背后的隐忧也逐渐浮现。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当属增长放缓问题。2024年,宁德时代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620亿和507.45亿,增速分别为 -9.7%和15.01%。
从营收方面来看,这是宁德时代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的情况。而在净利润方面,尽管增速仍有15.01%,但与过去相比,这已经是除2018年之外净利润增速最低的一年。要知道,2023年宁德时代的净利润增速高达43.58%。
宁德时代业绩增长放缓,与其自身产品降价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宁德时代的主营产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电池材料及回收和其他(补充)。2024年,这四大类主营产品分别实现营收2530亿、572.9亿、287亿和174.9亿,而在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2853亿、599亿、336亿和144.3亿。
对比可以发现,除了其他(补充)业务之外,另外三项业务的营收在2024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终端价格来看,2024年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平均售价为0.616元/Wh,较上一年度的0.868元/Wh降幅超过29%;动力电池系统平均售价约0.664元/Wh,较上一年度的0.889元/Wh下降了25.26%。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调,使得增长放缓成为了必然结果。
即便没有价格波动的影响,宁德时代想要维持过去几年的高增长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非常高,提升空间十分有限。据媒体统计,宁德时代在2017 – 2024年期间连续8年在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去年实现了339.3GWh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31.73%,全球市场占比为37.9%,超过了第二至第五名市场份额的总和,也是全球唯一一家动力电池使用量超过300GWh的企业。在储能领域,宁德时代连续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为36.5%,较第二名高出23.3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扩张式发展,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和储能这两大领域已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对于宁德时代来说,要想打破增长“天花板”,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然而,新的故事该如何讲述,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故事”不好讲
要打破增长“天花板”,宁德时代主要有多元化和出海这两个选择。
先来看多元化战略。多元化的本质是横向拓展业务,通过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来推动营收增长。近年来,宁德时代一直在积极布局多元化业务。例如,去年宁德时代高调进军换电业务。在去年12月举行的巧克力换电生态大会上,宁德时代推出了两款标准化电池,并宣布了建立3万座换电站的宏伟目标。
宁德时代选择换电业务,主要是因为换电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开源证券预测,到2025年我国换电产业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34亿元,其中换电站设备、动力电池、运营环节市场规模分别为164.4亿元、255.5亿元、914.1亿元。中金公司的相关研究也表明,除换电车型和动力电池外,换电站制造、换电站运营、电池银行也将成为增长点,整个换电产业在2025年合计规模有望超2000亿元。
然而,讲好多元化的故事并非易事。作为行业巨头,宁德时代切入的新业务必须具备足够大的市场规模,这与许多小企业的多元化转型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新业务的市场规模越大,其开发难度也就越大,竞争也会异常激烈。以换电业务为例,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车企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竞争关系,采用别人的换电标准意味着要受制于人,销量越高的车企越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换电标准,换电业务的开发难度可想而知。此外,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大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仅从成本占比来看,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能达到39.4%,也正是因为如此高的成本占比,车企一般都会选择自主研发电池技术。
再看出海战略。如果将多元化战略比作普通难度的挑战,那么出海战略则可以说是“地狱难度”。出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实际上,去年5月宁德时代内部曾流传出一份名为“一号文件”的相关文件,内容主要围绕“出海”这一主题。在文件中,曾毓群提到:“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去年追平了LG,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24年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但新能源发展大势已成为国际共识,暂时的不确定性反而为有能力的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从实际行动来看,宁德时代在出海方面确实投入了大量资金。早在2018年,宁德时代就开始投建首座欧洲工厂,位于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投资约18亿欧元;2022年8月,又宣布将投资不超过73.4亿欧元在匈牙利新建一座100GWh的电池工厂。去年12月,宁德时代和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集团共同宣布,双方拟共同在西班牙以50:50成立合资公司,并在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建设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预计总投资高达41亿欧元。
然而,从实际结果来看,去年宁德时代的境外营收却不升反降。2024年宁德时代的海外营收为1103亿,营收占比为30.48%;而在2023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310亿和32.67%。一年过去,宁德时代的境外营收降低了207亿,境外营收占比下降了2.19%。
总体而言,由于自身规模庞大,无论是多元化还是出海,宁德时代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想要讲好这些“新故事”并非易事。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竞争,宁德时代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分析了宁德时代2024年财报,指出其虽有较强吸金能力,但面临营收负增长、海外营收下滑等问题。增长放缓受产品降价和高市占率限制,而在多元化和出海两条破局之路上也困难重重。宁德时代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尽快找到新的增长路径。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11.html